象徵美國台灣間最高的機構美國在台協會(AIT)12日在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的新館舉辦落成典禮。台灣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與前總統馬英九等全都應邀出席。
美國雖然正忙於在新加坡舉辦的特朗普總統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會談,但仍然指派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羅伊斯(Marie Royce)、國務院海外建築業務局默色(William Moser)大使,與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等人赴台一同開幕,參與美台關係新頁。
美台關係新頁
AIT新館位於山丘上,後有山壁阻擋,建築材料由美國運來,還有防彈防爆加固,宛如一座小城堡雄據山頭。從象徵意義來看,近40年來,AIT某種程度見證了美台關係的實質發展,就像美台關係的「精神堡壘」。
AIT誕生於1979年,當年美國正式與中華民國斷交,台灣當局被「最信任的朋友」拋棄後,島內掀起巨大的波瀾。


「誕生於動盪中」
早在1971年,中華民國已被迫退出聯合國,與美斷交堪稱「第二大外交重擊」。台灣島內爆發罕見的「反美潮」,在最後一任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離台前,許多民眾一度情緒激動並使用暴力。
隨著駐台美軍正式離開,不少擔憂台灣遭到共產黨「赤化」的台灣人與國共內戰後來台的外省人,爭相前往美國大使館申請赴美居留簽證。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名譽教授、美台關係專家丁樹範回憶:「當時斷交,讓美台關係進入全新摸索期。由於美國要開始介意北京態度,當初連美台往後要怎麼碰面、如何接觸,都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為了穩定民心,最後美方通過《台灣關係法》作為美台往後外交的基本標凖,隨後也在原先駐台美軍本部直接成立AIT,負責對台交流。至此,AIT成為美台間最具代表性的「非官方」機構。
歷經台海危機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台灣經濟開始高度成長,AIT起先在美台的經貿與金融方面發揮很大作用。根據過往資料,台灣一度有七成的產品出口美國。80年代末期,許多美商紛紛在台設立分公司,AIT的牽線更是厥功至偉。
丁樹範則說:「也許很多人不知道,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才是美國重新重視台灣『華人民主政權正當性』的契機」。在斷交10年後,美台關係再度因為天安門事件升溫,AIT不僅在商貿方面,而且在美國軍售方面,也重新強化與台灣的密切聯繫。
但是在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引起中方相當不快,並以武力恫嚇,讓美軍航空母艦更一度協防台灣。
丁樹範稱「台海危機」為「六四後遺症」,他說:「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美國柯林頓政府對中國失去信任,重新檢討美台關係。隨後台灣走向民主化,中國也開始擔憂,美方是否想改變美中台關係結構,最後在總統直選時,中國才會對此大動作反制。」
在渡過台海危機後,美方也加速與台灣軍事交流。在AIT牽線下,美方固定派遣軍事高層來台、也允許台灣的軍校畢業生赴美軍校就讀、台灣的參謀總長也開始能赴美訪問,美台關係在此時又重新穩固。 (相關報導: 接見AIT主席莫健 蔡英文:中國外交打壓,美方讓台灣人民感受到「美國挺你」 | 更多文章 )

「麻煩製造者」
進入2000年後,台灣由陳水扁當選總統,而陳水扁當初對於台灣主體意識的堅持,並採取許多「去中國化政策」,一度讓美方認為「太過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