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女性何時才能安心生孩子?——寫到分娩前一週的職場奮鬥記

對準媽媽們來說,要找到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其實相當不容易...(圖/Wolfgang Moroder@wikipedia)

這是一位職場母親從準備懷孕到剖腹生產 1 週前,寫下的職場紀實:

努力工作為養孩子作好準備,卻因懷孕被職場逼退;帶孕求職時受盡冷眼,覓得派遣職後又擔心工作評價而不敢請假安胎;決定產後立即復職,家人朋友批評她「不負責任、不愛小孩」。然而她仍要告訴家人、社會、與即將出生的孩子,一個媽媽堅持留在職場打拼的理由。

在母親節前夕,撰寫這篇專題對我而言,具有相當大的意義,因為我即將剖腹誕下一個孩子,成為一位母親。

前些日子,女模林可彤在臉書上發表「在台灣生兒育女似乎不恰當」,掀起職場母親的共鳴,上百封留言回應在勞動環境中遇到的無奈,讓在職媽媽的處境再度引來媒體關注。一個母親面對的職場問題過於廣泛複雜,包括家庭經濟條件是否需要雙薪、有沒有親友支援帶孩子的工作、是否具備申請公托資格、丈夫是否願意分擔家務等多種面向;在本文中不再細數這些條件,而是專注於女性分娩前、後投入勞動參與的現實寫照。

我需要剖腹的原因是胎兒成長遲緩,所有醫生都建議趕快安胎休息。然而我此時此刻手中卻捏著產假申請單,反覆摺疊再張開,就是遲疑不敢遞給主管。事實上,一個在職女性從懷孕至分娩,像這樣難以啟齒卻不得不遞出的信箋,實在多不可數。以我個人經歷而言,面對職場風雲的首日封,便是懷孕之後,那一封辭職信。

不得不斷捨,遞給主管的辭職信

我一直很喜歡孩子,有穩定交往對象後,最喜歡跟朋友嚷嚷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子宮在呼喚我,真希望趕快有個孩子。」

由於第 1 份工作是派遣職,而勞動法令動輒變更,為了結婚生子後有保障,我總是勉勵自己,30 歲以後要做到不容易被取代的主管職;月薪要足以支撐孩子教育基金和自己的保險金、退休金;能力必須與時增進,與丈夫一同分擔家庭生計、共同成長。

結婚前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常獨自在公司加班到天亮,回家快速洗澡梳妝再回到工作岡位上;婚後不久終於被集團挖角擔任主管職,一切薪資條件都到位了。當時我滿懷期待的是:產假期間的工資能全額給付,不用擔心台北房租繳不起;正職人員也比較有保障,終於能安心懷孕了!

就職後第一個禮拜,一位女同事哽咽來拜託我。原來她將年幼的孩子交付私立育嬰中心,老師來電通知孩子突然發高燒,希望她即刻接孩子回家,以免傳染給其他孩童。但她負責的提案會議即將開始,主管要求她找到代理人才能離開,而其他同事已經拒絕她了。事關一個孩子的健康,我只好答應代替她上場,硬著頭皮發表陌生的提案簡報。想當然表現很差,被主管狠狠罵了一頓,這時才明白同事不願意代理這名媽媽的原因。當時我心中開始隱隱不安,因為這種臨時狀況,未來也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啊。 (相關報導: 空服員不為人知的內規:生完小孩也不准變胖、買妳5年青春不續約 更多文章

懷孕後瘦了 8 公斤:孕吐、責任制、刁難的工作安排

幾個月後,我按照計畫順利地懷孕了。一度天真認為不會影響工作,但很快地出現嚴重孕吐反應,常常猛然地在捷運車廂中嘔吐一地;或是開會到中途,突然一陣酸楚從喉頭冒出來,只好丟下簡報筆立即衝出會議室。最嚴重的情況,是沒有進食也會吐出胃汁,吞一口白開水也會立刻噴出來;每次吐完,臉上的妝也被眼淚嗆到全花了,身體還會抖個不停,但還是要假裝鎮定回到會議室中,彷彿剛剛那幾分鐘我從來沒離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