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有點矛盾,但芬蘭擠身為世界一流教育大國,憑藉的卻是上課少、作業少、考試也少。
根據「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科學、數學和閲讀等科目的評比上,芬蘭學生比經合組織(OECD)其他國家學生的平均表現更好。
這個結果讓人很難相信,在1960年代的時候,芬蘭只有10%的人有中學學歷。
創新改革

芬蘭教育體系從1970年代起步,到1990年代導入一系列創新改革,進一步提升了質量。
今天,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專家代表來這裡學習芬蘭的「教育奇蹟」,但這個奇蹟更多的是社會政策帶來的,而不是教育政策。
曾經擔任過學校老師,從事師資訓練,研究員和政策顧問的芬蘭教育家薩爾伯格(Pasi Sahlberg)表示,「芬蘭高度公平的教育系統並不完全歸功於教育因素。」
「芬蘭福利國家的基本結構為每個孩子和家庭提供了公平平等的條件,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享有優質的教育環境。」
平等和教育

在他2014年的《芬蘭課堂2.0》(Finnish Lessons 2.0)一書中,薩爾伯格說,貧富差距影響的絶對不只是消費能力和購買力,提升社會的公平正義也能提升教育素質。
薩爾伯格比較了經合組織的居民收入和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評比結果後發現,「財富分配和學習成績之間有一定的聯繫,一個講究公平的社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好。」
「和貧富差距更大的社會相比,公平平等的社會,人民也更有文化修養,輟學率比較低,肥胖症比較少,精神更健康,青少年懷孕比較少。」
公平和社會正義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一所學校裡,有錢人家的孩子和工人階級家裏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上課。
學校不收學費,所以教材也都是免費的。
從小學到中學一共940名孩子在空間開闊的學校食堂裏一起享用健康校餐。
所有孩子都享有醫療照顧,包括牙醫,他們的學習過程還獲得老師的支持和心理輔導。
薩爾伯格說,「消除貧富差距,改善學校裏的兒童福利,對改善教育質量有重要的影響。」

二戰結束之後,芬蘭採取了公平和社會正義的模式來發展經濟,這也是造就芬蘭教育奇蹟的最主要原因。
芬蘭社會福利完善,提供免費醫療照顧和義務教育,低價住房,為鼓勵父親多負擔子女照顧責任而法定父親陪產假,免費或高額補助幼兒園。
老師的價值
芬蘭教育系統的理念也體現在課堂上。
在芬蘭學校,一般情況下老師一天花4個小時教課,其他時間用來備課,這樣子老師就能有更多注意力給孩子。
芬蘭老師的收入也相當高,而且很合理,工作條件也不錯。
這使得教職成為芬蘭大學生最嚮往的職業,超過醫生、律師和建築師。
和經合組織國家相比,芬蘭學生的上課時數也比較短,小學生一年大約是670個小時,美國小學生上課時數是1,000小時。

芬蘭學生的家庭作業也比較少,經合組織的資料顯示,15歲的芬蘭孩子每週花2.8個小時做功課。 (相關報導: 這是怎麼做到的?德國孩子愛讀書,電腦手機都擋不住 | 更多文章 )
韓國學生每周做功課時間達2.9個小時(不包括私人家教和補習班),經合組織平均是4.9個小時,中國是13.8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