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墳選得好,子孫就能飛黃騰達?他用西方墓園的格局,道出「風水影響命運」的盲點

墓的好壞是人民命運好壞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但古代中國人卻對這種相關性產生了倒果為因的印象。(圖/Sai Mr.@flickr)

十幾年前我在台北教書,當時曾想在台北購屋。在一個偶然機會,我遇到一位大學同學,他變成建築設計師,事務所在士林。他很熱心地陪同我去看房子,我覺得不錯的物件,他卻說「不行」,因為風水理由,例如窗口可看到「壁刀」或者正門有「角煞」。我很訝異,為什麼像他這樣一位建築碩士會相信這些?後來我知道因為台灣人相信這些,所以建築師一般也必須去學風水語言。當然啦,他是不是從心底相信「居家風水對人的生命影響」這一套我並不淸楚。

後來我買到一本《風水理論研究(二)》(地景出版社),是中國學者的論文合集,主要是從歷史和學術的角度來討論風水的理論和工具(例如羅盤的發明),以及這些風水觀念或信念對於中國城鎮選址、建構、園林景觀、建築配置與風格的影響。從這本書,我瞭解到在中國古代,「風水學」同時發揮現代科學或技藝中的「環境科學(含心理學)」、「都市計畫」、「房屋建築」、「園藝造景」和「室內設計」等等學問的功能

「風水」在晉代之前被稱作「堪輿」,指堪察「地形、地勢、疆域」(即「地理」)的行為或學問,最初是觀察地理環境、選擇與決定人民聚落和居住場所的一套信念。「堪輿」一詞據考證最早出於《淮南子》第三卷〈天文訓〉「堪輿徐行,雄以音知雌。」。「天文訓」會出現堪輿一詞,暗示了中國古代的天文與堪輿像是希臘羅馬時代的占星學、天文學、地理學都是宇宙論(天與地的理論)的一部分。堪察地理的行為描述還可以回溯到《詩經》「公劉篇」,其中的「逝彼百泉。瞻彼薄原,迺陡南岡。乃覯于京。」其中,「覯」是指「遇」,這四句是指公劉看到一片地形美景,決定建都於該地,雖然這並沒有講出究竟什麼樣的「地理」是適合居住建都的

632px-Fengshui_Compass.jpg
堪輿用的羅盤(圖/維基百科

在中國古代堪輿學中,一般最適合聚落定居和建城的地理場所是所謂的「穴」或「結穴」,它的地形結構可以產生洞穴般保護居民的功能,因為它是一種四周受到包圍,地勢北高南低,前有水流存在或貫穿的封閉地形,也像是一個盆地。在風水觀念上,叫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格局。一般說來,它的北方是一座屏擋的大山,從左右兩側有輔弼之構物,如兩臂般環抱住盆底,有河流或水塘位盆底之南。如此的基本地形,風水術語叫「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像注音符號的「ㄇ」形。這個格局可適用於家宅、村聚、城鎮、到皇城皇陵。不過什麼是青龍,什麼是白虎?視環境和建築類型而略有不同。例如,家宅的左青龍可能是一條河流,右白虎則是道路,前朱雀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像早期民間的四合院,有正廳、左右廂房,半月形水池,圍牆和大門,也都是模擬這一基本模式。如果是城鎮的選址,那還有一套更複雜的形勢。 (相關報導: 掃墓時間也該選對時辰!清明節祭祖禁忌、注意事項整理 更多文章

最好的「穴」格局稱作「龍穴」──「龍」代表「天子」,所以是天子居所是「龍穴」。下圖是一個典型的龍穴格局。如圖標[1]所指示的,在盆底中央地帶乃是結穴位置,它位於山腳下,背後所屏靠的山峰[2]就是「後玄武」,稱作「主山」,又稱「來龍山」;來龍山是另一座大山的支脈,該大山稱作「少祖山」[3],往上追蹤其來龍山脈,稱為「龍脈」[4];龍脈發源之起始山峰,通常最為龐大,稱作「祖山」[5]。結穴之處是一個盆地,左右受主山所伸展的次峰脈或崗巒環抱,稱作「龍虎砂山」,又叫「左輔[6]、右弼山[7]」;在青龍、白虎砂山外側,也要有山脈環繞,稱作「護山」[8]。山脈帶來水源;形成溪流,在盆底之南匯聚成河,流出盆地,河流之南要有稱作案山[9]的近山,恰環住盆底南方開口。更南之處要有朝山[10],河流流出盆地之出口,還要有水口山[11],這整個構成最完整(美)的龍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