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會終結於火,有人說會終結於冰。
因我體驗過欲望的威力,故贊同終結於火的說法。但假若世界得毀滅兩次,我想以我對仇恨的體悟足以說冰的破壞力不僅同樣可觀且不遑多讓。—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920+
這世界將如何終結,一直是歷史上詩人和哲學家猜測並爭論不休的主題。當然,多虧了科學,現在我們知道答案了:是火,絕對是火。大約50 億年後,太陽將膨脹成紅巨星,吞沒水星甚至金星的軌道,地球則會化為一顆燒焦的、毫無生機的、滿布岩漿的石塊。而這塊無菌悶燒的殘餘物,最終命運很可能也是被捲進太陽的外層,原子四散在這顆垂死恆星的翻騰大氣中。
所以:是火,定論了,佛洛斯特的第一個猜測對了。但他想的還不夠遠大。我是宇宙學家,專門在最大尺度上研究整個宇宙。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世界只是飄蕩在浩瀚多變的宇宙中一粒多愁善感的小塵埃。不管於公於私都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宇宙將如何終結?
我們知道宇宙有個開端。大約138 億年前,宇宙從難以想像的密度狀態,變成蘊涵萬物的宇宙火球,再變成逐漸冷卻、餘響不斷的物質和能量流體,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恆星和星系埋下種子。行星形成,星系碰撞,宇宙大放光明。在一個螺旋系邊緣附近,圍繞著一顆普通恆星運行的一顆岩石行星上,孕育出了生命、電腦、政治學,以及細長瘦弱的雙足哺乳動物,會以閱讀物理書籍為樂。
但接下來呢?故事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子?一顆行星,甚至一顆恆星的死亡,也許原則上仍然可以度過。數十億年後,人類仍可能存在,只是可能完全變了個樣子,然後冒險前往遙遠的太空,尋找新的家園並建立新文明。然而,宇宙的死亡,將是一切的終結。如果一切最終都將結束,這對我們、對萬物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歡迎來到時間的終點
儘管科學文獻中有一些經典(且非常有趣)的相關論文,但我第一次看到「末世論」(eschatology)一詞,也就是研究一切事物的終結,是在閱讀有關宗教的內容。
末世論—也就是世界末日—讓世界上許多宗教得以將神學教誨化為脈絡情境,讓人心神俱震地體會其含義。儘管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存在種種神學上的差異,但它們描繪的末日景象大同小異,也就是末日將是世界的最終重建,正義終將勝過邪惡,上帝所喜愛的將會得到獎賞。1 最終審判的承諾,多少彌補了一個不幸的事實,即這個不完美、不公平、隨機的實體世界,無法保證正直生活的人就能過得好且有價值。就像一部小說的終章可以挽救或毀了整本書一樣,許多宗教哲學似乎需要讓世界有個結束,而且是「公正」的結束,好讓一切的開始擁有意義。 (相關報導: 科學家警告:「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2032年可能撞地球,威力足以摧毀大城市 | 更多文章 )
當然,並非所有末世論都予人救贖,也並非所有宗教都提出末日。儘管在2012年12 月底鬧得沸沸揚揚,但馬雅人的宇宙觀其實是循環的,就像印度教傳統觀念一樣,沒有一個特定的「終點」。這些傳統中的循環不僅僅是重複,更充滿了下一次會更好的可能性:你在這個世界上所受的一切苦的確很糟糕,但別擔心,一個新世界即將到來,現在所受的不公不會影響你的來世,甚至你會因此受益。另一方面,關於末日的非宗教故事更是五花八門,從認為一切都不重要(一切終將歸於虛無)的虛無主義觀點,到令人陶醉的永恆輪迴,即所發生的一切都會再次發生,完全按照原樣,永恆不變。2 事實上,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理論,通常都和尼采掛勾,他在宣布任何可能為宇宙帶來秩序和意義的上帝已死之後,不斷思索生活在一個缺乏最終救贖的宇宙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