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回顧「莫瑞報告」事件始末

目前民進黨政府強化國防毫無疑問地都是把重心放在海、空軍的建軍上。作者提出十年前美國學者莫瑞所提出的「莫瑞報告」,以提供研究軍事戰略的人士作為學術研究參考。(示意圖)

壹、緣起

目前民進黨政府強化國防的積極作為,包括「國艦國造」、「國機國造」,毫無疑問地都是把重心放在海、空軍的建軍,甚至飛彈上面。至於陸軍,儼然已經成為較為弱勢的一群。反觀十年前在馬政府時期,當美國學者莫瑞(William Murray)提出「刺蝟戰略」戰略時,卻引起了各軍種間的軒然大波。身為當時「莫瑞報告」事件的當事人之一,本人覺得有責任要把這段歷史向國人交代清楚,以提供研究軍事戰略的人士作為學術研究參考。

在競選時期,馬陣營曾明白表示若能獲得選民付託,未來將會採取與陳水扁政府不同的國防政策。在2007年9月2日所公佈的「國防白皮書」《打造精銳新國軍、確保台海無戰事》當中,馬陣營用了不到1,700字來規劃未來執政的國防藍圖。然而在馬總統當選之後,國防部對於如何落實新政府的戰略指導與建軍方向仍不甚了解。這樣的不確定性反映在2008年美國海軍戰院副教授莫瑞所發表「台灣國防再檢討」(Revisiting Taiwan’s Defense Strategy)一文(以下簡稱「莫瑞報告」)所引起的「刺蝟戰略」爭議。

2008年夏,國安會高層要求本人就「莫瑞報告」逐字翻譯成中文,並呈請馬總統參考。馬總統在小軍談中將該譯文轉請國防部參考。不過,國防部當時可能誤以為「莫瑞報告」乃馬總統之明確戰略指導,因此將譯文廣發各軍種及國防大學研究並提出意見。然而,「莫瑞報告」很快地遭到部份國軍(特別是陸軍)之反彈,甚至批評提供資料的國安會干涉國防事務與軍事戰略。

貳、「莫瑞報告」之內容

莫瑞在美國海軍戰院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共海軍。在美國海軍服役時期,莫瑞曾規劃潛艦之部署,也是位合格的核潛艦指揮官。不過發表「台灣國防再檢討」之前,他還不甚為我國研究共軍的各界所熟悉。「莫瑞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中共已能或很快能在所選時間發動攻擊,有效摧毀台灣海、空軍能力。在中共入侵時,美軍的馳援是台灣唯一希望,但美軍必須冒著戰略錯估與核升級之風險。台灣的安全必須靠有效的「強化」(hardening),同時也應複製(redundancy)多套的軍用及民用基礎設施。在「刺蝟戰略」的思維下,三大軍購(柴電、P-3反潛機、愛三飛彈)的項目不能合乎台灣所需。台灣應該重檢自己的國防需求。對於軍購清單,莫瑞向台灣提出建議,具體項目包括:

機動性岸基巡弋飛彈(CDCMs);攻擊直昇機,如阿帕契AH-64D;多重發射火箭系統(MLRS);衝浪帶(碎浪區)水雷(surf-zone sea mines);採行「全募兵制」。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反對美台國防產業論壇?別鬧了 更多文章

這篇文章讓莫瑞在台灣一夕成名,不過許多人不了解的是,莫瑞並非最先提出「刺蝟戰略」的學者,他的不少看法也早就被其他學者提過了。有關台灣應採取「刺蝟戰略」的主張至少可以溯及到1990年代末期。當時隨著1995-1996年台海危機的刺激以及柯林頓政府後期與中共的關係改善,美國不少人士希望避免與中共因為台灣而發生戰爭,因而提出了「讓台灣自己防禦自己」(Let Taiwan Defend Itself)的說法。對於這些人士來說,所謂的「讓台灣自己防禦自己」是一昧交好中共與無條件協防台灣之外的第三條路。但若要讓台灣能有效自衛,論者認為華府必須放寬對台軍售限制,應提供所有台灣自衛所需要的武器來嚇阻中共,這也就是美國學界所謂「刺蝟戰略」的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