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從小孝順爸媽、賺錢供弟弟念書的她,年近60竟與父母對簿公堂?背後的故事令人心痛

重男輕女,矮人一截,被犧牲及必須退讓的感受,已深深刻入骨血,永遠啃噬著她自己。(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終其一生都在討愛:親情裡的虧待,難以圓滿的遺憾,請先把自己愛回來。

我們時常聽說,孩子渴望父母的認同,但其實,父母也在用著他們的方式,期盼能被孩子認同與接受,即便孩子成年已久,甚至都已長出華髮,年歲也入中年之秋。穿著兼具質感與貴氣,進退有度,舉止有禮合宜,年近六十,理應耳順的她,就坐在我的對面,說著她們家,還有總算以她為「主角」的故事。

「我只有國小畢業,就去幫人家洗碗,不再升學。當時很早就要出門,多賺一塊是一塊;家裡有兩個弟弟,大弟跟小弟,一個愛讀書,也能讀書,另一個總是貪玩,重考再重考。我們辛苦攢錢給他進補習班,其實他都拿去狂歡。甚至後來做了不少壞事,闖了不少禍,上警局也是家常便飯。但是我父母還是慣著他,想方設法,盡可能去拜託及關說,看能不能銷案。當然後面你早就聽我說過的,小弟最後犯了重大刑案,案件終究是壓不下來,當然就是進牢被關,不知道要幾年後才能出來。」

她嘆了一口氣,繼續說著這個漫長的故事。「爭奪家產?他們說分給我的部分已經很多,算是彌補,但這對我來說,根本遠遠不足。我只是把屬於我的、虧欠我的,一次拿回來。」

她繼續說著她的近況。原來是分家產風波上了法院,與父母及大弟對簿公堂。兩方僵持不下,她的失眠及頭疼自然也就越演越烈,無論如何都難以緩解。

不被愛的回憶,被虧待的經驗

重男輕女,矮人一截,被犧牲及必須退讓的感受,已深深刻入骨血,永遠啃噬著她自己。但是成長經驗如同木已成舟,所以痛苦永遠定格,因此她心中那股隱隱作痛的失落,變成終其一生討愛的驅力。過去從來不曾過去,曾經也還不是曾經。

即使婚後住在不同縣市,但只要有空,她都會盡可能回家看看父母,至少一個月一次,這是她的孝心。可是父母一提到家產分配,從來就沒有顧及她的心情,也再次揭開她心底的瘡疤,掀起她心底的驚濤駭浪。

她總想去證明,原來父母也有愛自己,就算過去不是,至少現在是;就算過去不夠愛,現在也該愛回來了。但是要如何證明?她時常在心中吶喊。即使不是父母心中的第一,但你們能不能至少愛得公平?

連帶的,她跟弟弟們的關係,也不時充滿著矛盾。只要不涉及父母,姊弟碰面能彼此關心,也能互相幫助。但只要連結上父母,父母話語裡的態度,都一再透露出,事有輕重緩急,而她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輕與緩,愛與重視從來都感受不出來,哪怕弟弟們對她這位大姊還算可以,她也很難不去比較和計較。她的心中總是有塵埃。

她們心中縱有萬般委屈,多半也只能認命,接受父母的安排,壓抑及委屈自己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別人生命裡的主角,不是配角而已;是主線劇情,不是支線而已。

作為子女,我們多麼希望在父母眼中,自己出色、優異,甚至在手足之間,也會明著爭風吃醋,甚至暗中較勁,爭奪父母更多的稱讚及關心,所以更遑論父母在對待態度及行為表現上就有明顯差距,並且在資源有限下,優先被犧牲的女兒的心理。 (相關報導: 妳不必討好這世界,只需做更好的自己!與其當男人的紅玫瑰或白玫瑰,先學會獨立吧 更多文章

她們心中縱有萬般委屈,多半也只能認命,接受父母的安排,壓抑及委屈自己;所有資源,無論是可見的金錢、物質,或者無形的關心、自由及選擇權,都集中在男性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來成就異性手足,也就是身為男子的哥哥或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