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蔡英文總統與蔡政府官員,有關供電的發言,幾乎全部犯下嚴重的專業錯誤,顯然是越接近夏天的供電風險,蔡政府的「供電焦慮症」似乎益發嚴重,嚴重到接近胡言亂語的程度!
小英總統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再次意志堅定為綠營能源政策與2025年非核家園強力辯護,對那些質疑其能源政策者,她批評說:現在大眾看電力的供給,都是用傳統的角度,但現在新科技出現,儲電、用電觀念大革新;她並以Gogoro電動機車裡面的電池為例說,如果這種機車有一千萬輛,那有多少個大電池在每一個人的手上?她算過,這兩個大電池,可以維持一個家庭至少五到六天的用電量,「這不就是儲電嗎?」
總統不是專業欠缺就是數學太差,這番話馬上在網路上被打臉。因為每顆gogoro電池重9公斤、電壓為43.2伏特、電池容量為30.3Ah,能夠轉換為1.37kWh的耗電量。換算為一般理解的幾度電,兩顆電池充飽接近3度電。3度電可以維持一個家庭至少5-6天的用電量嗎?那豈不是一般家庭每個月用電量只有20度電不到?
台灣有多少每月用電不到20度的家庭?總統一定不知道營建署調查空屋的定義,是每個月用電低於60度者(低度使用),按照總統的說法,全台灣幾乎都可定義是空屋了!總統也一定不知道,家庭用的一級節能冰箱每天就要用電2度左右,政府調漲電價說要保障一般民眾不受影響,訂出的基本民生用電度數是:550度。
總統一定更不知道,全球儲電技術其實根本尚未到可大規模商業化的程度,否則,綠電大國德國就不必在綠電暴增時搞「負電價」(貼錢要別國使用)─把這些電儲存起來慢慢用就好了嘛。當然,總統一定不了解,不是花大錢搞一次投資,裝備好電池就能「永保安康」一直用,電池的衰減速度快,每隔5-10年就要支出的重置成本,是一般家庭無法亦不願負擔的重擔。
而從過往的歷史看,所謂的新技術要成熟商業化,往往需要數十年,蔡政府把馬上碰到的供電問題,寄希望於新技術,風險既高又不實際;總統不斷讚美綠電帶來的投資與就業,卻不提政府給予的20年高額保證收購價格,帶來所有用電人的負擔問題。
總統談到供電問題時說,電力沒有所謂短缺的問題,而是如何調度現有的發電量的問題,也是相當「震撼人心」。蔡英文似乎跟其它人是「活在平行時空」中─難道蔡政府甘冒大不諱重啟核二、不顧環評增加大潭緊急發電機組、還要在台中、大潭、興達都增加火電機組、蓋深澳電廠,都與缺電風險無關囉?台電每天發布的供電橘色或紅色警戒、要用電大戶減少用電,也不代表電力短缺嗎?
至於那句「若核一、核二發生問題,整個北部都癱瘓」,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卻是對整個核電廠的安全體系毫無了解,如果核電廠沒有可靠的安全措施,歐美先進國家豈容那麼多核電廠運作發電?而且,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石化廠固然「充滿危機」,科技製造業廠房管線中也充滿著各種有毒物質,其實大部份工業都可廢除搬移。 (相關報導: 陳立誠觀點:文青政府無法遏止電價飛漲—敬覆台電公司 | 更多文章 )
而原委會主委謝曉星接受訪問所談內容,亦是不忍卒睹。他說「核四是拼裝車」,這是網路上無知反核人士的說法,藉此凸顯核四的危險。但稍有專業知識與良知者當知,一個大型計劃需要各方專業廠商加入才能建構完成,而不是單一廠商可包山包海全部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