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鬧劇演成悲劇——管中閔事件及其後果

作者認為,在步步進逼下,能抵抗多久?這恐怕連管中閔自己心裡也沒有底。應該有人已經在勸他放棄,但也有些人顯然願意跟他一起抵抗到最後。(資料照,吳尚軒攝)

今年是馬克思200年冥誕,馬克思曾說過:「歷史本身經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就成為鬧劇了」。斯人已遠去,卻仍言猶在耳。但馬克思學問再好,他沒有料到的是,鬧劇久了、影響大了,也會變成悲劇。從今年初開始的拔管事件,就是這樣一個從鬧劇開始,逐漸要演變成悲劇的過程。

執政黨這兩年來已經上演太多鬧劇,雖然赤裸裸地演給全民看,但最後他們的目的都輕鬆得逞,民眾也早已麻痺了。這次拔管,執政黨依然想照慣例演出,沒想到男主角之一的管中閔卻不願意配合,導演一怒之下決定臨時修改劇本,改演拔管悲劇。

可怕的是,民眾還以為演的是鬧劇,繼續平常心看待。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已經是管中閔和台大的悲劇,而且即將變成全台灣人民的悲劇,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拔管鬧劇與執政黨荒腔走板的演出

自從今年初台大遴選委員會公布管中閔為台大校長當選人後,包含校內人士在內,各種烏龍爆料和欠缺法律根據的指控就紛紛出現。經歷了一百多天的「努力」,列出多項無效指控,還損失了一個部長,即使如此,教育部和「拔管人士」始終無法拿出關鍵的證據或法律依據給予管中閔致命的一擊,同時後院還頻頻起火,不斷被發現自己人的爭議更大。這樣繞了一大圈,新部長上任後,卻宣布回到原點。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如果說這沒有政治力介入在撐腰,如果說這不是針對管中閔個人,連執政黨的支持者......雖然他們表面上不講,但心裡恐怕也不太相信。或許,這就像許多鄉土劇的劇情一樣,好人和壞人的角色經常在一集之內就逆轉,讓觀眾感到錯愕,他們也需要一點時間來調適。

這期間,最誇張的便是新任教長吳茂昆的言行,面對諸多爭議,吳部長始終堅持「沒做錯事」。面對管中閔堅持大學自主,吳部長卻稱「學術沒有真正的民主」,事後更堅持沒有失言。或許,就連被認為威權專制的北韓或中共,恐怕也會堅稱他們的學術是完全民主的。吳部長如此的誠實,實乃曠世奇才。

20180503-教育部長吳茂昆3日出席立院教育委員會,遭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蔣乃辛、黃昭順等人舉牌包圍。(顏麟宇攝)
教育部長吳茂昆3日遭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蔣乃辛、黃昭順等人舉牌包圍。(資料照,顏麟宇攝)

像這樣的奇才,就連當年的北洋政府都未必敢用,民眾當成笑話看待,執政黨卻指派為拔管大將。這裡就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必須被嚴肅看待,那就是,執政黨不惜血本、犧牲色相演出的這一齣鬧劇到底傳達了什麼樣的政治訊息?這次的鬧劇,和之前幾次的有什麼不同?關於這點,筆者認為,這不但代表執政黨已經道德墮落、有恃無恐、蔑視那些心中存有價值信仰的人,而且他們還展現了一種強烈的政治意志,或者企圖。就是不惜代價,就算毀掉台大、毀掉台灣的高等教育,也要硬幹到底把管中閔拔掉。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必須認真設想的最壞結果。

鬧劇演成悲劇

日前教育部和行政院發言人皆已表示管中閔兼任獨董的程序是違法的,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隨後表示,要查台大140位擔任獨董的教授,是否都是採取相同的方式在處理。面對上市櫃公司擔心引發獨董恐慌,會更難找到獨董,不利公司治理。顧立雄在立法院受訪表示,「會找到一個平衡點」。然而,像他們這樣先放話,之後又發表這種不確定性的言論,本身就是可視為是對目標當事人的一種脅迫。 (相關報導: 丁入畝觀點:一定要拔管─找碴的政治文化 更多文章

執政黨的態度明朗化後,顯然對某些支持者起到激勵的效果。 5月4日「新五四運動」當天,有位「反管」的學生到傅鐘附近「表達意見」,與現場的群眾「發生衝突」,並提供自錄的影片給特定媒體,試圖引導輿論風向。沒想到隨即被現場的記者和有錄影的群眾「打臉」,不但有可能是「自導自演」,更被懷疑是「職業學生」。5月5日,台大學代會的27名代表聯署發表聲明,反對校方的主張,基本上贊同教育部的論點。這份聲明隨後也在網上引起爭論,被人質疑他們的立場是否偏向執政黨。但無論再怎麼有爭議,他們確實都已明確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