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溝通,是因為渴望被理解!」鄭宜農最新專輯挑戰全台語創作,背後靈感來自童年遺憾

無法被定義的鄭宜農,無疑是新世代女性的代表人物。(資料照,林子敬攝)

說起台語歌,你腦海中浮現的第一段旋律是什麼?許多人對台語歌的印象還停留在爸媽車上、或爺爺奶奶古老的收音機裡最常播放的那幾首,但在剛落幕的34屆金曲獎中,一舉奪得最佳台語女歌手、最佳台語專輯兩項大獎的鄭宜農,憑藉台語創作專輯《水逆》證明:台語歌也可以是最新潮的流行音樂!

《水逆》是鄭宜農第一次挑戰使用全台語創作的專輯,率先釋出的歌曲〈天已經要光〉、〈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新世紀的女兒〉等等,一改以往台語歌曲常見的風格,充滿實驗性質,卻讓眾人驚艷「原來還有這麼炫的台語歌!太酷了吧!」然而談起台語創作,鄭宜農卻說,自己其實並不會講台語,之所以想做一張台語專輯,最大的原因是想彌補童年的遺憾。

人需要溝通,是因為渴望能被理解

「水逆」意指水星逆行的天文現象,星座學家普遍認為水逆期間容易發生溝通不良的狀況,鄭宜農的新專輯《水逆》首次挑戰使用全台語創作,要傳達的核心概念正是「溝通」,然而她其實不會講台語,更從來不是擅長溝通的人:「從小到大,溝通對我來講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人為什麼要溝通?人溝通的渴望是什麼?這是我想要講的事情,所以我選擇使用一個我並不熟悉、甚至用起來很困難的語言,身體力行地讓大家看到我的創作過程有多艱難,但最後走到一個美好的終點。」

在老一輩的記憶中,講台語是要被罰錢的,而在鄭宜農小時候,社會對台語的偏見也仍然揮之不去:「我小時候上國文課還是會要求學習字正腔圓的中文,在那個時候講話『台灣國語』,或用詞是台語邏輯的小朋友,比如說飲料『套』水,老師就會不爽,更何況有一些小朋友很習慣用台語進行對話,老師會不太高興,甚至會特地找碴,所以很自然地有一個氛圍,只要習慣講台語或講話有台語腔調的小孩,就會被認為可能是不入流、甚至沒水準的,跟現在『8+9』的標籤很像。」

然而不會說台語,反倒讓鄭宜農感到自卑,她坦言,創作這張專輯的初衷,其實源自童年的遺憾:「小時候大家聚在一起,所有親戚小孩都自然而然地跟阿嬤用台語在聊天,很多笑話我都插不上嘴,對他們來講會覺得『妳都不跟我們玩』,但對我來說其實是我想,但沒辦法參與,等到我真的有辦法跟阿嬤用台語對話的時候,阿嬤聽力已經受損了,台語對我來講就是一個這樣的語言,它是抱著遺憾的,現在我努力、很虛心地去把它補足,其實就是因為我想要跟我的家人對話。

身為一個創作者,寫歌是鄭宜農最擅長也最習慣的表達方式,但創作這張專輯的過程卻讓她覺得「我好像不會寫歌詞了」。她解釋,華語的邏輯其實和台語大相逕庭,「華語創作可以使用很多隱喻,一句話就能寫出畫面和要傳達的意思,但台語的隱喻都是俚語,它有點難入我們現在的流行音樂,如果我真的要隱喻,可能要寫十句話去描寫直白的畫面,等於我在寫華語只需要用一句話,台語卻要用一個主副歌。」 (相關報導: 《不是因為天氣晴朗才愛你》背後故事超動人!專訪理想混蛋主唱:這是寫給我未婚夫的情歌 更多文章

「像本來寫到喝采這個詞,我還去查字典,但後來請教台語老師,對方說沒有人會這樣用,這個詞完完全是華語的邏輯,最後這首歌除了英文的部分,整首都改掉了。」鄭宜農笑說,其實自己剛開始改歌詞都會在心裡murmur,『語言是流動的,會隨著時代有更多新的可能,為什麼一定得改?』甚至一度卡關到懷疑自己,但配唱老師何欣穗為她請來1990年代新台語歌運動的推手之一豬頭皮,以及董事長樂團主唱吉董幫忙,絞盡腦汁才交出滿意的作品;「這整張專輯有一半以上的歌都是到錄音之前還在改詞,而且有好幾首歌最後跟一開始長得完全不一樣,但改完後回頭看,真的好險有改,我第一次使用了很多只有台語才能用的詞,像是孤味、痟狂等等,其實是更貼近人心的,這張專輯收到最大、最有趣的評論是很多人說,竟然因為這張全台語專輯,更覺得離鄭宜農比較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