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正恩跨過「三十八度線」,和南韓總統文在寅的雙手握在一起時,或許正如他在和平之家的題詞所言,「新的歷史從現在開始」。
這條「三十八度線」,文在寅的前輩盧武鉉也曾跨過。如今,時隔11年,南北韓領袖再次會晤,用「歷史性」來形容,也許並不為過。雙方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會談後,共同簽署了《關於實現半島和平、繁榮及統一的板門店宣言》(簡稱《板門店宣言》),宣佈半島不再有戰爭,停止一切敵對行為。
和上次領袖會晤相比,今天的南北韓關係,又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背景中:一是北韓已成擁核國,有著可以打到美國本土的核導武器;二也正因為此,它遭受到了聯合國的空前制裁,來自美中的合作,使北韓的生存空間大為壓縮。在此新的時空背景下,本次領袖會晤能否取得效果,開啟半島長久和平,為外界所關注,也檢驗領袖會晤的成色。
鑒於北韓過去有過毀約的不良記錄以及擁有核武的現實,外界對這次南北韓領袖峰會不是很看好,就連南韓政府對此也沒有多少把握。但我此前認為,不妨對本次會晤多一點樂觀,原因在於,南北韓都有借領袖會談實現某種突破的強烈願望,所以金正恩在和文在寅的峰會中才會說,「對於此次會談中雙方關心的問題,我們將進行開誠佈公的討論,並創造出好的結果,把過去的11年時間補回來,不能回到原點,而是要面向未來,攜手共進,回應眾人的期待」;而文在寅也回應稱,「希望此次會談能給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獻上一份大禮,南北韓雙方要在此次會面中暢所欲言,把過去十多年沒講完的故事在此次會面中好好交流一番」。另外,此次會晤也是為一個多月後將要舉行的美朝領袖進行「鋪墊」,如果這次雙方不能在無核化問題上取得共識,達成一些具體成果,那麼「川普與金正恩會晤」的意義就將大打折扣。
從南北韓共同發表的《板門店宣言》看,本次領袖會晤基本實現了南韓此前的關切。南韓對會晤確立了三大議題:實現半島完全無核化、探索構建半島永久和平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南北韓關係。其中第一條又最關鍵。北韓完全棄核是保障半島和平和發展穩定持續的南北韓關係的前提,如果北韓不棄核,後面兩條就不可能做到,即使做到,也是不穩固的,和平的小船說翻就翻。所以,「完全無核化」如果寫入宣言,表明領袖會談確認北韓完全無核化的意願,為接下來的朝美領袖會談營造有利環境。

根據韓聯社報道,公開發表的《宣言》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南北韓將爭取在今年內宣佈結束戰爭狀態,實現停和機制轉換。二是為了構建永久及鞏固的半島和平機制,努力促成南北韓美三方會談或南北韓美中四方會談。三是南北韓一致確認了通過完全棄核實現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朝方日前主動採取的一系列措施為實現半島無核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四是南北韓領導人商定將定期舉行領袖會談,並通過熱線電話就民族的重大事件深入交換意見,全面鞏固互信。為此,文在寅將於今秋訪問平壤。此外,5月1日起停止邊境喊話,離散家屬團聚也將於8月15日舉行。
(相關報導:
板門店峰會晚宴》南北韓第一家庭互動熱絡 晚會表演回顧歷史時刻
|
更多文章
)
由此來看,本次會晤達到了南韓預期目的,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外界預期,作為從金大中到盧武鉉「陽光事業」的繼承者,文在寅有理由在和平之家舉杯慶賀。

當然,由於《宣言》的具體細節沒有披露,外界並不知道《宣言》所確立的上述目標尤其是完全無核化是否有雙方同意的路線圖及具體方案,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這次會晤將可能成為半島冷戰結構解體的起點,南北韓關係或將以超出想像的速度迅速恢復。接下來雙方會就南北韓非軍事區解除武裝進行磋商,拆除或向後撤最前線哨所、調整邊防鐵柵欄位置、撤走哨所和重型武器等。另外,為營造文在寅秋天訪朝效果,南韓可能不久重啟金剛山旅遊項目和開城工業園區,以及幫助北韓在元山港口一帶新建工業園區,參與北韓的經濟建設。
儘管南北韓領袖峰會為半島和平帶來了曙光,但南北要真正跨過近70年的隔閡和仇恨所造成的歷史鴻溝,還言之尚早。倘若北韓核問題不能得到完全徹底的解決,「三十八度線」會重新成為阻礙南北和平的分界線。這裏的要害仍然是金正恩是否會真願意將煮熟的核彈「鴨子」讓它飛了。邏輯上講,既然「鴨子」都被煮熟了,它也就無法飛走,同理,既然北韓冒天下之大不韙,抗拒國際最強壓力,動員全部資源,好不容易發展起了核武遠程打擊能力,怎麼可能自廢武功,完全棄核?這也是外界質疑金正恩同意參加此次領袖會談的原因,不過是利用文在寅政府追求半島和平的急切心理,用假意的允諾,再一次來欺騙南韓和世界而已。
所以,它涉及到如何看待金正恩的和談「誠意」問題。我的看法是,這看從哪個角度講。就北韓目前狀況而言,美中的極限施壓對迴旋餘地本來就比較狹窄的北韓,如果時間足夠長的話,比如3年或5年,會造成致命的危害。因此,金正恩必須打破國際社會在制裁北韓一事上結成的鬆散同盟,讓北韓在制裁壓力下得以喘息,而突破口就是中韓。
相對而言,南韓更容易打破,因為南韓不僅有一個對北韓抱有同情心理的進步政府,而且南韓今年6月也面臨地方選舉,被視為文在寅上任一年的「期中考」,執政黨如果在北韓核問題和南北關係上能夠得到改善,那麼在地方選舉中獲勝將是大概率事件。從這個角度看,改善同北韓的關係不僅僅關係到南韓國家安全,還有內政因素。因此,北韓今年以來發動的一連串和平攻勢,包括上周宣佈停止核導試驗,就不難理解,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得南韓政府和民眾以及世界輿論的好感,改善以前給世人留下的好戰印象。在這一點上,金正恩是有「誠意」的,因為他知道,他不這樣做,很難讓世人相信他。
上述分析暗含一個假定,也即北韓一旦從韓中等得到幫助,即使聯合國高強度制裁沒有取消,但至少沒有國家因制裁而維持不下去之憂,這樣金正恩最後還是不會棄核。但另一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金正恩從美中的極限施壓看到這回不同以往,因而確實有棄核打算,現在擁核自重不過是為了換取更大好處而已。這就使外界對此的判斷出現了分歧。

的確很難判斷。長期來看,或許金正恩自己都不十分清晰。也就是說,金正恩的核武政策,在面對極限施壓的情況下,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但更可能的是,金正恩的策略,是讓外界誤以為他真棄核。如何來解釋這一點?專制政權的一個特點,就是統治者對國民和外部力量的不信任,為保持自己的專制統治,在對外關係上,必須有嚇阻外部力量干預的「武器」,尤其對北韓這種高度封閉又落後的國家來說,金正恩的家族統治是北韓的最高利益。因此,核武器是保護其統治以免外部干涉的最好「武器」,就此而言,金正恩不可能在外界壓力下,拱手將核武銷毀。因為至今我們沒有看到,金正恩的統治方式有任何改變。
但事情還有另一面,如果外部的壓力大到足以動搖政權根本,或者他預期到會動搖其統治根本,那麼兩相比較,他會以「示弱」姿態出現,暫時滿足外部要其棄核的要求和條件。北韓今年以來的表現就是這一邏輯的結果。未來我們還會看到,金正恩在戰略上表態棄核的同時,在戰術上也會採取一些實際措施,如對核武進行去功能化等,甚至銷毀某些功力不強的核武,讓外界看到其棄核「決心」,以換取聯合國制裁的放鬆或解除以及國際援助。一旦外部形勢有變,或者內部經濟大有好轉,可以挺住制裁壓力,則再找藉口,反悔或者盡量拖延棄核過程。
實施這一策略的關鍵是前期要做得「逼真」,才能讓外界產生誤判。對金正恩來說,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成功地做到了這一步。此次領袖會晤,他一方面和文在寅確立全面無核化,一方面表示,既然簽署《宣言》就要認真履行,否則不如不簽。這個表態已經使南韓政府相信,金正恩對棄核態度是「真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