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羅伊訴韋德案」起源:當年羅伊欲拿掉的胎兒長大成人,她如何看待生母與墮胎問題?

美國「羅伊訴韋德案」原告麥科維女士(Norma McCorvey)早年為爭取墮胎權的先驅,晚年卻轉為支持反墮胎(AP)

美國半世紀以來就「羅伊訴韋德案」的墮胎權與胎兒生命權問題爭執不休。在掀起政治司法風暴的爭議核心,隱姓埋名的不僅有原告,還有當時她肚子裡的胎兒。

1969年9月,21歲德州女性麥科維(Norma McCorvey)發現自己又懷孕了。她養不起孩子,先前生的兩個女兒都被收養。這次她想要墮胎,終止非預期妊娠,但是德州只允許在胎兒足月且威脅到孕婦健康的情況下才能墮胎,走投無路的麥科維最後在律師的協助下,化名詹・羅伊(Jane Roe)提告德州政府。

官司耗時3年,一路打到聯邦最高法院。1973年1月「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公開之前,麥科維誕下第三胎,是健康可愛的女嬰。新生兒的命運正如之前兩位同母異父的姊姊,也被別人收養了。

美國一位名叫普拉格(Joshua Prager)的記者得知麥科維從未進行人工流產之後,對改變一切爭議的起源──「羅伊寶寶」(The Roe Baby)──的身分特別感興趣,這幾十年來,擁護生命(pro-life)陣營將這差點不能誕生的女嬰視為應該反墮胎的鮮活案例。普拉格很想聽聽她對這一切的意見,了解她對生母的看法。

2022年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伊訴韋德案(Roe v.Wade)」判決,反墮胎人士欣喜欲狂(AP)
2022年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伊訴韋德案(Roe v.Wade)」判決,反墮胎人士欣喜欲狂(AP)

調查時,普拉格發現麥科維的其他親生孩子也在努力尋找彼此。他說:「我是讓他們團聚在一起的那個人,那是一個非常、非常戲劇性的時刻。」

普拉格2021年出版《羅伊家族:一個美國故事》(The Family Roe: an American Story.,暫譯)一書,首次公布「羅伊寶寶」的真實身分:1970年6月2日出生在德州達拉斯(Dallas)的雪萊‧林恩‧桑頓(Shelley Lynn Thornton),3天大時,被德州不孕婦女施密特(Ruth Schmidt)和未婚夫桑頓(Billy Thornton)收養。

今年6月27日,雪萊在聯邦最高法院推翻「羅伊案」後,向美國廣播公司(ABC)發表了一份聲明:「女人的選擇、發聲和個人自由,有太多次是由別人為她決定。我一直被綑綁在羅伊訴韋德案的核心,所以我對這件事情尤有獨特立場──我相信墮胎是一種個人隱私的醫療選擇,應由女人、她家人和醫生討論做出。我們以前曾生活在充滿不確定和不安全感的時代,現在這樣一項基本權利被剝奪了、這項裁決被推翻,讓我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差點被墮胎的孩子

在此之前,雪萊就像她的生母一樣,在支持墮胎選擇權與保護胎兒的立場之間擺盪。雪萊不想要為任何陣營站邊,也不想被利用。一切要從她的生命故事說起。

普拉格在《羅伊家族:一個美國故事》書中寫道,羅伊案裁決通過時,雪萊只有兩歲多,養父母不曉得孩子生母是誰,更不曉得這翻天覆地的判決就與孩子有關。但是施密特和桑頓從律師那裡得知,雪萊有兩個同母異父的姐妹,他們誠實地告訴雪萊這些消息。 (相關報導: 瑞典、芬蘭加入北約》土耳其談妥條件放行 俄羅斯揚言部署核武反制! 更多文章

5歲時,雪萊開始好奇是誰造就了她的藍眼睛、害羞個性和對粉紅色的喜愛,她幻想說不定親生父母是貓王(Elvis Presley)和演員安瑪格麗特(Ann-Margret)。她還想知道親生姐姐是誰,為此她認真觀察公園裡的小女孩,或嘗試打電話給市政廳詢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