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台北市的W小姐看屋看了一陣子,有兩個物件在考慮中,一個是一百多戶的社區,另一個是三十幾戶的小社區。一百多戶的社區,社區有蠻完整的公設,但小的社區好像戶數比較單純,而且自己對公設好像需求也不高,很多人都跟W小姐一樣有著相同的猶豫,這邊教練給大家一些建議。
大中小社區怎麼分
本篇文章都以戶數作為大中小社區的分別,小社區定義為50戶以下的社區,中型社區定義為50-150戶的社區,大型社區定義為150戶以上。這樣的定義主要是跟「單層戶數」、「社區棟數」、「公設規模」有關。
以目前新的房子大多為13樓或14樓的社區,若一層四戶以下,大約就是50戶,這樣的社區規模相對較為單純,所以定義為小型社區,反之,一層六戶、八戶之類的,或是兩棟四併,定義為中型社區,若一層10戶以上、或是有三棟以上的連棟建築,就定義為大型社區。

小社區的優勢與劣勢
50戶以下的小型社區,往往都是四併以下的產品,基地規模相對較小,住戶單純、出入單純也容易互相熟悉,而且通常在賣的時候,不太會遇到別戶也在出售,相對價格會比較穩定。如果地點不錯、管理不錯,其實都滿容易成交的。
此類社區通常沒有甚麼公共設施可以給住戶使用,戶數不多要負擔全天候24小時的保全費用、電梯、機電等保養費也會相對比較吃緊,所以小型社區往往伴隨著管理費較高的問題,或是無法負擔全天候保全費用。以教練自己住的社區就是40幾戶的社區,每坪的管理費就要到150元/坪。
有種小型社區是教練建議大家儘量避免的,就是基地小於300坪的小社區,這類的社區有兩種致命性的缺點-機械車位與公設比偏高,基地太小只能使用停車塔的方式,進出都要等待而且故障大家都不能用車了,而且由於電梯、樓梯有最小尺寸的限制,無法縮得很小,以致公設比往往會來到35%的狀況。
大型社區的優勢與劣勢

150戶以上的大型社區,通常是一層八戶、十戶或是很多棟連在一起的社區,基地規模往往在八百坪以上,可以有豐富的公設內容、寬闊的開放廣場或中庭有些甚至有泳池、SPA等飯店才有的設施,會讓你在有限的住家空間又有很多的活動空間。而且公設比、管理費在戶數眾多的情況下也不一定會太高(若建商公設沒有灌水,詳情見你家公設被灌水了嗎?)
但戶數眾多就會有一些大家想的到的缺點,出入較為複雜、社區可能比較容易有糾紛、眾多公設管理不易等問題。還有另外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就是未來轉售的時候,常常容易碰到鄰居也在賣,有時還會有五戶、十戶一起賣的情況,那就容易有價格上競爭的關係,進而影響售價。 (相關報導: 首購族看屋攻略》想住在「黃金地段」的代價:只能老宅、小房二選一 | 更多文章 )
中型社區的優勢與劣勢
50戶至150戶的中型社區,大多為六併、八併或兩棟連棟四併的住宅,基地規模通常會在300坪以上,800坪以下,此類的社區通常可以有一些中小型的公設例如閱讀室、健身房之類的,也不會有公設太高的情況(建商灌水除外)。儘管沒辦法像小型社區一樣單純,但通常可以負擔24小時的物業保全幫你顧安全,通常也有坡道平面的車位,或至少是坡道下去的上下層機械車位,比較不會遇到車位故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