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慘烈的俄烏戰爭中,英軍總參謀長的豪情壯語,不啻緩和許多緊張肅殺之氣。
無獨有偶,于北辰笑匠(台語發音)日前說:「 台灣一枚雄三飛彈可以擊沉海南艦…」,讓整個攝影棚士氣大振,大有雄風飛彈在此,中共何足懼哉?如果再讓于笑匠擔任國防部長,那台灣就如「銅牆鐵壁」,安啦。
英國新上任的陸軍總參謀長桑德斯爵士,頭戴著貝雷帽的戎裝照,英挺中透著自信,上任後第4天即要求陸軍官兵:「現在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能與盟友並肩作戰,並且擊敗俄羅斯的部隊,每個士兵做好在『第三次世界大戰』擊敗俄羅斯的準備」。
桑具實戰經驗,曾在北愛爾蘭、科索沃、伊拉克等地指揮過軍事行動,但都是與美軍共同作戰,看不出獨當一面的指揮才能。今其敢誇下海口,迫不急待想給俄軍顏色看,將在第三次世界大戰打敗俄羅斯。分析有兩種可能,第一是罹患變種的「大頭症」;第二是英軍的戰力確實已「非吳下阿蒙」。
「鑑往知來」 英軍是老虎?還是紙老虎?
研究二戰史的學者大概都有個共識,若非英吉利海峽,英國的命運將如法國六周投降。基於鑑往知來,就讓我們回顧二戰英軍在歐洲、亞洲戰場上真實戰績。
按美國乾爹「先歐後亞」的原則,在歐戰中最有名的就是《敦克爾克》大撤退,其最讓法軍不齒的就是英軍完全不顧江湖道義,1940年6月4日,約4萬名法軍掩護三十多萬英軍撤退的歷史性任務後,法軍「逐次抵抗」的陣地也被德軍一一突破。
最後法軍師長博弗雷將軍在市政廳內向德軍投降。受降儀式中,德軍中將克蘭茨問了個問題:「英國人跑哪去了?怎麼堅持到最後的,都是你們法國人?」博弗雷將軍淡淡回答了一句:「不在這兒,他們在英國。」
美軍艾森豪元帥指揮: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入侵行動《諾曼第》登陸戰
再舉兩個實例:一,在《諾曼第》登陸戰中,英軍打死也不肯在德軍守備最強的「奧瑪哈」海灘登陸,只願選擇最薄弱的「金灘」等地登陸,艾森豪為了和諧只好下令由美軍負責,英軍的武德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在電影《搶救雷恩大兵》開場前十分鐘已描述此慘狀,結果4000餘位美軍血染奧瑪哈,根據史實,光是德軍賽佛羅大兵用一挺MG42機槍掃射,就讓2000多名美軍倒在沙灘上,而英軍的死傷不到20%。
第二,「諾曼第」登陸成功後,艾帥一夕光環加身,看的英軍將領雙眼通紅,又目睹「血膽將軍」巴頓總是一路衝衝衝,搶盡風采,此時英軍的唯一戰將蒙哥馬利急著搶版面,立刻策畫一場名為「市場花園行動」的空降行動。

英軍蒙哥馬利元帥指揮: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作戰《市場花園》行動
結果因急功近利,戰場情報完全錯誤,導致大空降作戰以慘敗收場,1萬7千官兵遭德軍重創。連美國最精銳的空降101、82空降師都差點喪失了戰鬥力,邱吉爾及蒙哥馬利喪失話語權,顏面鐵青。 (相關報導: 張登及觀點:自由國際秩序解體中的兩種持久戰 | 更多文章 )
中國遠征軍功敗垂成,戴安瀾將軍命喪「野人山」皆因英軍擅自撤退
話轉亞洲戰場,僅舉中國遠征軍及新加坡英軍的「黑道日」。眾所皆知,中國遠征軍有兩位青年戰將,一是孫立人將軍(38師師長),一是戴安瀾將軍(200師師長)。孫立人為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智勇雙全,其在《仁安羌》戰役,以一團兵力擊潰十倍的精銳日軍,解救英軍7000多人。贏得了「東方隆美爾」之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