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閒微病酒。 燕重遠兼泥。
混沌何由鑿。 青冥未有梯。
——唐 . 李商隱
前言;COVID-19侵襲人類2年多來,整個社會產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改變。遠距離辦公,港口堵塞,人與人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整個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疏離,這將衝擊整個社會型態,加上人口老化。但這些課題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新的社會型態,將慢慢在你我身邊產生和演譯。人類社會,將會遞嬗到新的一種和傳統完全不一樣的狀態,無論經濟,醫學和科技,都會顛覆你我認知。
人口老化對未來的衝擊
台灣人口老化一直是個課題,所謂生不如死,也是現實中的事,但這對社會真的都是壞的嗎?我們不妨從較科學的數據來做下分析。學者Klaus rettner(2013)曾利用內生成長模型與半內生成長模型分析人口老化對長期經濟成長之影響。研究結果顛覆一般人的觀念。根據研究:當一國人口邁向高齡化,並不必然造成經濟發展停滯現象,甚至會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驅動力。相關實證研究亦有類似的論點可供佐證。Bloom, Canning and Finlay(2010)針對1960至2005年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地區計62個國家進行研究,探討人口結構變遷對短期及長期經濟成長的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當一國人口結構轉型,可能同時導致國人行為的改變,包括:因生育率下降而促使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因預期壽命延長而導致國人儲蓄增加及教育年限延長等,這些因素將減弱或抵銷人口結構改變對經濟成長的負向效果。對於目前正面臨人口老化課題的亞洲國家而言,此研究結果著實為一正面消息。(《亞洲主要國家人口老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羅梅青)

由此可見,人口老化對一個國家而言,不盡然是個壞消息。況且從現代醫學而言,許多疾病已經可以透過醫療而得到改善,每個人的健康年齡可以得到有效延長。工作年齡可以因此得到延伸,甚至未來細胞基因編程可能顛覆現有醫療及對人類壽命概念,因此如何籌謀因應高齡化帶來社會結構變遷,是政府不可規避責任。
AI時代將加速來臨
除了醫療改變社會人口結構外,科技進步同樣帶來新一輪變動。許多人工AI將代替人工從事,高危險及高體力負擔工作。比如自動化港口,自動化運輸,自動化服務工作。許多原本由人類從事的工作,可以由機器及AI所取代。這些原本是科幻電影情節,都可能在現實社會中產生。元宇宙概念下的社會,例如社交,經濟活動,生產都可能成為未來社會主流。這些種種,將在未來可預見的社會中發生。
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在病毒無法從人類中驅趕,降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透過AI智能完成工作就變得非常需要。例如新加坡,就開啟大港計畫,改變以前依賴人工做法。將在新的港口,設置自動化裝卸啟動架,自動化無人運輸車。那麼機場自動化無人計程車,甚至公共運輸,也都會在未來發生。AI取代人工,甚或國家資本凌駕所有一切,或企業大財團掌控社會所有資源,這都是無法規避的一個國家課題。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建立企業適應力—因應後疫去全球化供應鏈崛起 | 更多文章 )
因此如何審思未來AI社會中的如何可能,是一項嚴肅問題,基本上所謂AI社會,也就是「人造社會」。其中包含人與人之間如何定位,人與資本的定位,人與國家的定位,都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和法律規範。不能坐任問題發生,再來追究為何會發生這些問題。而事實上,AI社會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社會資源會被高度集中。因此如何避免這類問題發生,甚或因為AI或與衛星連線,人的行為被監控也不無可能。而最需要擔憂的是, AI智能產生,多數人被淪為無用的第三者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