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職涯》家庭與工作不可兼得?我們需要的是提早規劃,而不是提早放棄!

生兒育女的母職,一直以來都與職場有著衝突(圖/ Jessica Rockowitz @Unsplash)

有事業心的女孩們不要太早放棄,也不需要因為害怕以後會「無法跟家庭平衡」而太早慢下來,當妳手上有形無形資源越多,就越容易兼顧,不要為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提早改變軌跡。

母職常常跟跟女性的職涯發展交織在一起,許多女性職涯發展規劃的討論,要嘛忽略很多女性同時要背負家庭責任,或是一直陷在二選一的平衡。我之前曾經寫過長期方向體制上可以怎麼改變,但在現有體制下,個人層面可以做什麼呢?

有錢才有選擇權:經濟是平等自由的關鍵

我常常談職涯發展,因為我認為經濟獨立是任何一個人擁有真自由的關鍵。沒有經濟獨立,做什麼決定最終是跟取決於金主。現實就是拿人手軟,就像學術研究要靠 funding agencies, 研究方向就受他們影響。就算給錢的人平常不管你怎麼花,碰到關鍵意見衝突的時候,對方的意見份量就會重點,你心裡會多想想跟對方撕破臉代表著什麼。所以政治獻金都要公開啊。就算沒規定要怎麼花,還是會有影響力。

我在「母職和自我實現的交界」系列文說,生完孩子後我才明瞭「錢對我的意義是選擇權」。價值固然不能只用薪水衡量,但現實面是在社會上行走的自由度會受限於口袋的深度。固然兩者不一定線性相關,但如果完全沒有經濟能力,不管想做什麼選擇都會很受限,而經濟限制最終會回過頭來影響自由意志。所以要講平等自由,就一定要講經濟發展。

家務有給制雖然可以和緩家庭主婦的財務缺口,但也要看給多少。(圖/ Zach Lucero @Unsplash)
家務有給制雖然可以和緩家庭主婦的財務缺口,但也要看給多少。(圖/ Zach Lucero @Unsplash)

家務有給制雖然可以和緩家庭主婦的財務缺口,但也要看給多少。美國最便宜 live-in nanny(住家保姆)就是請外國人來 au pair(換工),一年薪資大概兩萬五美金上下,這價碼遠低於美國個人收入中位數三萬六。au pair 是嚴格限制工時一週 40h 的,而且只能做跟小孩有關的事,不打掃煮飯。我不知道有多少在美國的家庭主婦有拿到兩萬五,然後只有工作 40h 和做跟小孩有關的事。au pair 也沒有福利,沒有退休金,不會每年調薪,一般工作有的東西都沒有。

在我狹窄的生活圈裡,扣掉少數娘家財力雄厚不工作就很有錢外,只知道兩對是丈夫有給堪比在外工作的家用,並且提撥充足的退休金到女方帳戶,形同工作。但看到更多的例子是,收入中等,相較托嬰很貴,乍看好像女生辭職比較划算,所以女生就留在家帶小孩,然後待在家越久就越難回去,進入惡性循環。

這樣的情形在疫情爆發後變得更嚴重,許多女性的小孩要在家上課,連托嬰都送不了,請保母更貴,所以只能辭職,女性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工作權瞬間倒退三十年,被稱為「female recession」。 (相關報導: 全職媽媽回不去職場?她們放下母職成績單,尋找自己人生的KPI 更多文章

相對於昂貴的托嬰,女性辭職在家乍看下比較省錢,卻也讓女性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工作權瞬間倒退三十年。(圖/ Annie Spratt @Unsplash)
相對於昂貴的托嬰,女性辭職在家乍看下比較省錢,卻也讓女性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工作權瞬間倒退三十年。(圖/ Annie Spratt @Unsplash)

很遺憾,在現在的制度下,女生因為要多承擔育兒跟家庭責任,往往需要更努力才能有一樣的機會。育兒負擔可以部分轉移,或許有家人幫忙,或是請人,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或有能力外包。這也是為什麼 affordable and available childcare 是如此關鍵。如果社會價值普遍認為育兒是女人的事,是媽媽的責任,那不管女生受再多教育再寵愛自己,最後還是無法離開家裡。再嚴重下去,或許就會像韓國一樣,成為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台灣似乎也不遑多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