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回不去職場?她們放下母職成績單,尋找自己人生的KPI

菁英媽媽的選擇:接納自我篇。(李承祐製圖)

媽媽背負爸爸沒有的「成績單」:孩子從小的健康、教育等等的「成效」,都是母職KPI。

日劇《月薪嬌妻》喊出家務有報酬,但在現實世界中,擔下全職媽媽工作的女性,除了要面對中斷的職涯、重返的可能與壓力,過程裡還有各種標籤:沒有生產力、貴婦、重心都在小孩⋯⋯

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2021年台灣整體女性勞參率51.5%,低於日本和韓國,且台灣女性勞參率從29歲開始一路下滑;日、韓則分別在45到49歲、50到54歲間還有另一高峰。勞動部就此分析,日、韓女性在婚育壓力減輕後,出現的再就業潮,多偏為部分工時工作──然而,台灣社會卻沒有這樣的風氣。

婦權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鈴翔也指出,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台灣女性的職涯中斷,加上仍然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台灣女性老後能領到的年金保障自然就比男性少,女性的平均年齡又比男性活得久,老年生活相對更容易陷入不理想的狀態。

「這不是好的狀態,我們可以忍受在人生不同階段做出一些取捨,可是一定要有機會重新回到妳想要的生活,社會應該要有這樣的彈性。」黃鈴翔説。

什麼樣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讓媽媽們的人生失去彈性?只要是媽媽,還要背負爸爸沒有的「媽媽成績單」,孩子從小的健康、教育等等的「成效」幾乎都是母職KPI。而無酬支撐家庭照護的全職媽媽,她們怎麼設定自己人生的KPI?重返職場的需求是什麼?

以下是兩位從一般職場轉任全職媽媽陳怡靜和Patty的專訪:

Patty 之前任職兒童出版業資訊行政客服,目前自我進修朝成長曲線管理師邁進。(受訪者提供)
Patty 之前任職兒童出版業資訊行政客服,目前自我進修朝成長曲線管理師邁進。(受訪者提供)

Patty:45-49歲,育有兩寶為國小中、高年級。工作20年、離開職場5年。之前任職兒童出版業資訊行政客服,目前自我進修朝成長曲線管理師邁進。

半路出家全職媽媽,是回去當「貴婦」?

我媽媽幫忙扛了七、八年的全職育兒,直到我生老二時,才請了一年八個月的育嬰假,一來雖然兩個小孩都是全母奶,但老二只接受親餵;二來媽媽年紀慢慢大了,加上不住附近,一直是很不習慣地來我家住週一到週五。

育嬰留停結束要回去工作時,先生反對。兩個小孩只差兩歲,加上他是工程師,沒辦法跟我週間合作帶小孩,勢必需要一個育兒人力。還有碰上公公生病,公婆也搬來同住,我也在想應該讓媽媽休息了,畢竟是自己選擇的婚姻,必須自己承擔。

另一個決定因素,是為了教養問題,我找不到理想的安親班或其他解套。在我居住的區域,幾乎都是雙薪家庭搭配隔代教養。安親班的形式都是一群人擠在公寓裡,也不太流行那種一位家教帶四、五個孩子的小型課後班。

於是我重返職場幾個月之後、大兒子小一下學期時,我正式從工作崗位離開,這是個勇敢也有點傻的選擇(笑)。剛做決定時,同事們會貼你標籤:「好棒喔!你可以回家當貴婦,我也希望我可以,要不是家裡需要我這份錢。」而他們的小孩大多也是長輩帶或丟安親班。

當全職媽媽一開始自己也玩得滿開心的,育嬰假期間和媽媽找了很多活動參加,有種滿足自己童年的感覺,加上是在知道有個期限回職場的心態下,即將結束時還會覺得不夠長問公司能不能延長。 (相關報導: 當母職變成懲罰:小孩出生後,爸媽加薪差多少? 更多文章

但這份新鮮感會慢慢不見。活動參加過很多之後,就得要想有什麼其他事情可做。另一方面,正式從職場回到家裡,有點像拼圖少了一塊。你本來一天至少有三分之一跟同事相處,現在全部都拉回家裡來,所以重返職場一直放在心裡,只是不知道何時是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