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即將邁入第五個月。戰爭初期,俄軍未能推翻哲連斯基政府或攻占首都基輔,俄軍隨後調整目標,現在正試圖全面控制烏克蘭東部地區。西方深知俄羅斯併吞烏克蘭領土後將帶來巨大地緣政治風險,美國與盟邦正準備應對長期衝突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同時增加對基輔的軍事援助以阻止俄羅斯獲勝。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19日接受德國《畫報》(Bild)採訪時警告,俄烏戰爭可能將持續多年,但西方盟國不應限制對基輔軍隊的支持。他說:「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迎接戰爭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的事實。我們絕不能放棄力挺烏克蘭,即使軍事支持、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代價高昂。」
挺烏?棄烏?歐美的嚴峻選擇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現任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主席、前美國駐北約大使達爾德(Ivo Daalder)表示,戰場僵局讓美國面臨著嚴峻選擇:繼續幫助烏克蘭維持血腥的現狀,並讓全球經濟面臨毀滅性的後果;或者停止支持烏克蘭,讓莫斯科佔上風。他解釋:「後者意味著直接將烏克蘭餵給狼群,沒有人準備這麼做。」

談判達成共識的前景似乎遙遙無期,普京也似乎並沒有被西方的反對架勢嚇倒。有分析認為,普京可能會在佔領整個頓巴斯地區之後提出停火協議,以鞏固對烏克蘭部分領土的控制。許多專家也認為,這場戰爭很可能會演變成一場強度較低的衝突,或者像南北韓那樣,雙方在停戰協議中停止交火,但一直不曾正式結束戰爭,國土之間形成高度軍事化的邊界,偶爾還會爆發零星衝突。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我認為就普京或哲連斯基目前的戰鬥水準來說,他們都無法持續這樣戰鬥多年,」曾任北約(NATO)最高指揮官的美國海軍退役四星上將史塔夫瑞迪斯(James Stavridis)分析道,戰爭肯定是能再打幾個月,但不太可能打上好幾年。
西方國家傾全力支援,烏克蘭誓言收復所有失土
歐美各國正展現其確保烏克蘭能在頓巴斯激烈戰鬥中倖存的決心。上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向烏克蘭追加10億美元(新台幣300億元)軍援。在布魯塞爾(Brussels)的歐盟與北約總部,超過45個國家的國防部長召開「烏克蘭防禦聯絡組」(Ukraine Defense Contact Group)會議,討論向烏軍提供武器事宜,德國和斯洛伐克等國公布了包括直升機和多管火箭系統在內的先進武器出貨量。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在烏克蘭防禦聯絡組會議上表示,目前是俄烏「戰場的關鍵時刻」,西方盟國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仍需要致力採取更多行動,幫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以向莫斯科證明「強權不等於公理」。 (相關報導: 川普2024再戰總統大選?《華盛頓郵報》邀12位專家全方位分析 | 更多文章 )
We shall not forget the thousands of men, women and children who are being killed every day in Putin’s war of aggression.The UK will work tirelessly with our allies to bring enduring peace to the people of Ukraine. pic.twitter.com/xUDVAO0LO7
— Boris Johnson (@BorisJohnson) June 18, 2022
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17日訪問基輔,提議要為烏軍提供訓練,他也警告說,戰爭遲遲不見盡頭,世界可能會出現「烏克蘭疲乏」。英國防部評估表示,在頓巴斯進行激烈戰鬥的交戰雙方士氣可能發生變化,烏軍最近幾週可能出現「逃兵」,「俄軍士氣很可能更不穩定,俄國作戰單位一直發生違抗命令、軍官和部隊之間武裝對峙等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