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競爭催化飛機市場「脫鉤」 中國製C919至少要半世紀才能與波音、空巴競爭

2023年5月28日,中國國產的C919大型客機完成首次商業航班飛行任務。(美聯社)

5月28日,中國第一架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實現商業首航,由上海飛往北京。這家飛機由國資背景的中國商飛(COMAC)製造,從2007年立項到2023年商業首航,歷時15年。

中國寄希望由這架飛機打破美國波音(Boeing)和歐洲空中巴士(Airbus)的壟斷,在萬億級的航空市場中分一杯羹。甚至複製中國高速鐵路的成功——2004年高鐵立項到2018年,14年間開通里程3.8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里程的七成,並成為中國高端製造的「名片」,開始對外輸出。

但大飛機與高鐵不同的是,後者中國通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就通過技術轉讓、消化和升級,形成自有技術;而大飛機的發動機等關鍵部件,還在依賴歐美,有觀點認為,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隨時面臨技術「卡脖子」的危險。

BBC中文梳理訊息,採訪專家,分析中國大飛機獨特的優勢和劣勢,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中國產飛機能否複製高鐵的成功?

什麼是C919?

2007年中國政府立項生產大飛機,並組建「中國商飛」(COMAC)公司。這家國資背景的新公司在三年後(2010年10月),向中國民航局遞交C919的型號合格證申請,這架飛機正式第一次進入公眾視線。

之後僅歷時五年的研發和製造,2015年11月,C919首架飛機總裝下線,但此時距離真正的研製成功還早——原定於2016年交付的飛機,由於各種問題被延後,直到2017年5月C919才成功首飛。

首飛成功後,C919又進入試飛和驗證階段,同樣歷時五年,到2022年9月29日獲得型號合格證,證明C919的設計滿足要求——這五年間,中國商飛製造了八架飛機,其中六架參與動力、性能、操控等試飛科目,兩架參與靜力試驗、疲勞試驗等試驗。

2022年底,中國商飛正式交付首架C919給中國東方航空。五個月後,C919從上海飛向北京,開啟首航。5月29日起,這架C919將以MU9197為航班號,每日往返於上海虹橋機場和成都天府機場之間。

C919並不是中國商飛旗下飛機的首秀,按照官方說法,中國民航工業的發展路線是三步走——支線飛機、單通道幹線飛機、雙通道大型幹線飛機。

其中,第一步是較小的ARJ21支線客機,在2015年就已投入運營,在中國國內部署了200多條航線。

C919是中間的一步,即單通道幹線飛機,也是從設計之初就按照國際適航標凖研製的大型客機,最長航程大約5500公里,機艙內有158至168座,一排6個座位,被一條單通道分成兩邊,每邊3個。

優勢——「大一統市場」

C919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設計對標空中巴士A320和波音737,而該類機型最為暢銷,佔兩家公司全部交付量的接近八成。在這個最暢銷機型中,中國又是最大買主——中國的航空公司訂單約佔市場需求的四分之一。 (相關報導: 打開國際市場仍是難題!中國國產大型客機C919完成商業首航,波音發微博祝賀 更多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航空公司完全是國資的天下。中國目前在運營的客運航空公司有60多家,民營資本所有或控股的有春秋、吉祥、華夏等9家,如果看機隊規模,民營的佔比就更小了,事實上,國航、東航、南航就佔據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