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晶片大戰,「脫鉤」與「牽制」何者才是上策?

2022年9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主持英特爾俄亥俄州晶片工廠開工典禮(AP)

美國去年10月頒布一系列針對中國實體的半導體晶片產品和製造設備的禁運措施,在技術、人才、資本上全方面圍堵中國。不過有專家建議,與其圍堵,不如讓中國依賴西方晶片和技術,以達到牽制中國的目標。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擔憂,美國聯合盟友對中國半導體「卡脖子」的制裁策略,反倒可能催生中國國內半導體晶片產業的加速發展,甚至讓中國構建出獨立於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業鏈。

荷蘭艾司摩爾CEO :情急之下的中國可能發展出先進晶片設備

荷蘭光刻機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公司CEO彼得·溫寧克(Peter Wennink)星期三(1月25日)警告說,美國領導的對華晶片技術禁運可能導致北京成功發展出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工藝。

他對彭博社表示:「物理定律在中國和在這裡是一樣的……你給他們施加的壓力越大,他們就越有可能加倍努力。」

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技術制裁需要日本、韓國、荷蘭等半導體技術強國的支持。日本是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最大生產國。在生產晶片所用的光刻機設備技術方面,荷蘭艾司摩爾(ASML)公司佔據全球壟斷地位。彭博社此前報導說,荷蘭和日本有望在今年一月底達成有關針對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禁運協議。

艾司摩爾(ASML)(ASML官網)
艾司摩爾(ASML)(ASML官網)

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 Group)中國與科技政策高級副總裁保羅·特廖洛(Paul Triolo)認為,美日荷三方協議可能達成「初步的一致」,但細節制定還需要更多時間,在製約中國方面,美國盟國的半導體工具製造企業並不完全一致支持華盛頓的立場。

他通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說:「理念相同的盟友達成一致很重要,否則管制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此外,有分析認為,將美國技術和人才完全隔絕在中國晶片市場之外,可能讓美國失去了以技術牽制中國這一戰略武器。

新美國安全中心副總裁兼研究總監保羅·沙雷(Paul Scharre)最近發表文章說,美國應該保持中國對美國晶片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AI)晶片的依賴,而不是割斷美國的這一影響力。

沙雷說,美國切斷中國獲得先進晶片的途徑,就是在放棄對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長期影響,並加速中國走向晶片獨立。

人工智慧是美中兩國在新興技術競爭中的關鍵領域之一。根據AI相關的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這兩項指標,中國的人工智慧研發實力可能已經超過美國。

美中科技戰,中國紫光集團設計的晶片(AP)
美中科技戰,中國紫光集團設計的晶片(AP)

日經新聞1月16日報導說,2021年,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為4.3萬篇,是美國的2倍,以論文的被引用數進入前10%作為論文質量指標,2019年開始,中國也成為了世界第一。

美國去年10月頒布的新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國獲得先進的外國晶片,包括用於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和超級計算的圖形處理器(GPU)。

沙雷在文章中說,如果中國依賴外國晶片,美國就可以控制中國如何獲得這一日益重要的戰略資源,現在徹底切斷中國獲得高端晶片的渠道,就像「拋售一隻每半年漲一倍的股票」。 (相關報導: 「世界末日鐘」只剩90秒!首次使用俄語及烏克蘭語發表聲明,科學家作出史上最悲觀預測 更多文章

他說,即使日本和荷蘭加入美國的行列,對中國實施晶片製造工具的限制,外國公司也可以在中國境外新建完全沒有美國設備的晶圓廠,以服務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