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從以色列的拉賓廣場看以、巴和解

奧斯陸協議由於拉賓被暗殺而停滯,從此讓「敵人」生存的和解意識,被激進的復國主義攪亂,執政政黨再也無法推動以、巴和解協議。圖為以色列國旗。(AP)

去特拉維夫旅遊,拉賓廣場幾乎是必去的景點,該廣場是特拉維夫城市最大的廣場,原名列王廣場,1995年改名為拉賓廣場,紀念在該處被刺的以色列總理拉賓

廣場中央站立著猶太大屠殺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Holocaust,由雕塑家伊加爾·圖馬克金(Igael Tumarkin)在1975年完成。廣場東北角有一個拉賓謀殺現場紀念雕塑,地上標記有拉賓被刺時,他和刺客及保鏢的位置,也是由他設計。雕塑中呈現一些翻動的石塊,反映政治的動蕩如同地震一般。

拉賓謀殺現場紀念雕塑。(維基百科)
拉賓謀殺現場紀念雕塑。(維基百科)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以色列從埃及獲得加薩走廊(Gaza Strip)及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從約旦奪取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從敘利亞手中拿下戈蘭高地共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對占領的土地,以色列政府可以選擇:1、歸還土地,2、將該地阿拉伯居民歸化成以色列國民及3、允許巴勒斯坦在部分土地上建國。歸還土地會造成國防威脅;如果將占領區100萬阿拉伯人歸化成以色列公民,以色列300萬人將會有新的1/3新血信奉不同的宗教及不同的民主制度,對現況會造成嚴重的文化衝擊;處理這些難民,只剩下讓巴勒斯坦建國一途。

以色列政府在1981年宣布兼併東耶路撒冷及戈蘭高地,永久擴張國界以涵蓋這兩片奪得的土地。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97號決議,譴責以色列併吞敘利亞領土違反國際法。1982年,以色列政府拆除了西奈半島上的18個定居點,顯示願意歸還巴勒斯坦人土地,讓他們建國。

奧斯陸協議

1993年8月20日拉賓與亞西爾·阿拉法特達成奧斯陸協議,在加薩耶利哥首先自治等問題上達成原則協議。9月13日雙方於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關於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聲明》,處理巴勒斯坦難民財產及其收益的重要問題,制定5年過渡期實現巴勒斯坦人建國意願,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1994年他們二日及當時外長中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9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拉賓、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1993年9月13日達成奧斯陸協議的一刻。(圖/維基百科)
拉賓、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1993年9月13日達成奧斯陸協議的一刻。(圖/維基百科)

刺客是猶太人

1995年11月4日有10萬人在當時的列王廣場集會,拉賓向群衆發表他的和平政策。演講結束後, 他離開講臺準備上車時,23歲巴伊蘭大學法律系學生右翼青年阿米爾(Yigal Amir)在近距離向拉賓開槍,拉賓送醫不治得年73歲。

阿米爾當場被抓,審判時他的證詞表明他“確定這是上帝的意願,其他的信徒也認識到了,只是猶豫是否要實施。……上帝明確地示意我,祂希望拉賓死。”

阿米爾以殉道者(Martyr)的勇氣完成了這一“旨意”。他認為拉賓致力於和平進程這是背叛自己人民而不是和平,所以他挺身而出替天行道,剪除將猶太人的利益出賣給異族人的猶太叛徒(Rodef)。一些宗教極端分子,認爲暴力不僅正當、并且必需,常帶有極強的正義感和犧牲精神,並且決不帶有悔意。

以拉賓保鏢安全意識極强,卻萬萬沒有想到猶太人會刺殺總理。 (相關報導: 張經緯觀點:借鏡於以色列的基布茲集體農莊 更多文章

奧斯陸協議由於拉賓被暗殺而停滯,從此讓“敵人”生存的和解意識,被激進的復國主義攪亂,執政政黨再也無法推動以、巴和解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