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科技時代,數位外交已是國家對外拓展關係的重要模式,而位於中東的以色列,因為宗教、歷史因素,與大多數伊斯蘭信仰國家均無正式外交關係,儘管和相鄰的約旦、埃及建交,但雙邊民眾互動情況少之又少,不過以色列外交部阿拉伯語數位外交司透過社群平台,向阿拉伯世界宣傳以色列文化及生活,藉由展現共享價值和相似之處,拉近以色列與阿拉伯各國的距離。
成立專門單位 力推阿語數位外交
1970年代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逃至以色列耶路撒冷的門努辛(Linda Menuhin)有猶太血統,她的父親原是伊拉克知名猶太律師,1972年遭伊拉克特務綁走後,自此人間蒸發。門努辛擁有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伊斯蘭文化、阿拉伯文和英文學士文憑,之後取得同校大眾傳播碩士,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公共行政學院的碩士學位,從難民變成阿拉伯、希伯來雙語知名評論員。
In honor of the memorial day commemorating the tragedy of Jews who were forced to flee their homes in Arab lands, we are screening #ShadowInBaghdad & hosting a Q&A by the film's creator Linda Menuhin in #Philly, #NYC & #NJ throughout this week. Join us!#Israel #JewishRefugees pic.twitter.com/tMl2igpfCv
— Israel in New York (@IsraelinNewYork) 2018年11月28日
不過門努辛向《華盛頓郵報》坦言,沒想過移居以色列40多年後,竟成為主導以色列數位外交的重要人士之一。以色列外交部2018年5月在社群平台「臉書」(Facebook)推出全新的阿拉伯語專頁,鎖定伊拉克民眾,以作為連結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世界民眾的數位橋梁,而門努辛現任以色列外交部內的阿拉伯語媒體顧問,據稱阿拉伯語數位外交司更是部內第2大單位。
With no formal ties, Israel is using digital diplomacy to reach out to the Arab world https://t.co/2Ri5zRqQAz
— Post World (@PostWorld) 2019年12月21日
阿拉伯年輕世代不忌諱談論以色列
除了臉書專頁,門努辛也管理推特(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其他平台,每周定期為約1000萬名追蹤者更新內容,分享以色列的生活和文化,其中不少影片在網路上瘋傳。門努辛強調,這是展現「我們擁有的共享價值,以及雙方的相似之處」,此舉確實讓以色列有所突破,像是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訪問阿曼,以色列也能參加阿拉伯國家主辦的商業和體育活動。
以色列外長卡茲(Israel Katz)強調:「這是以色列與阿拉伯、穆斯林世界連結的另種方式。」卡茲7月才訪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Abu Dhabi),極力推動興建區域鐵路,連結海灣國家和以色列位於地中海的港口。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中東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拉比(Uzi Rabi)直言,該區域正處於「過渡期」,因為「一部分的阿拉伯年輕世代不畏懼談論以色列」。
社群平台成為阿拉伯、猶太人友誼橋梁
拉比指出,中東地區人口約有6成「年紀在30歲以下,他們比父母那一代對外界更具好奇心......多年來,中東國家的鐵腕統治者,讓以色列背上自己治理不善的黑鍋,但現今許多人都知道,以色列並不是問題所在」。另外,引起迴響的1支影片內容,是1位猶太裔與1位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出遊,不僅談論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的相似詞,還聊到最想去的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世界幾乎遇不到猶太人,因此沒有猶太鄰居或朋友可以聊天」,米勒(Rabbi Elhanan Miller)負責用阿拉伯語在臉書粉專及YouTube解釋猶太主義,他告訴《華盛頓郵報》,「但這樣的友誼卻在社群平台上展開」。米勒也提出「有經者」(People of the Book)倡議,目前已有近10萬人追蹤,他先是介紹猶太人的安息日和清真食物,現在則推出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訪談內容。「有經者」是穆斯林對猶太教徒、基督徒的稱呼。
בלי נתניהו אין שלום במזרח התיכון, כולנו יד ביד עם נתניהו, כולנו יחד עם נתניהו חזק, למזרח תיכון חזק ובטוח, אני מתפלל לאלוהים על כל עם ישראל, שיגן על ראש הממשלה 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 ועל ארץ יש pic.twitter.com/7qObpCXMLM
— محمد سعود Mohammed Saud מוחמד סעוד (@mohsaud08) 2019年8月12日
沙烏地部落客造訪以色列 還見到納坦雅胡
居住在伊拉克北部的哈茲姆(Hind Hazim)是粉絲之一,她接受《華盛頓郵報》電話訪問時說:「對我而言,這是很真實的資訊來源,中東國家的人在社群平台、主流媒體,甚至是書籍,都難以取得關於猶太人和以色列的清楚資訊。」此外,沙烏地阿拉伯知名部落客紹德(Mohammed Saud)8月成為媒體頭條人物,因為他公開造訪以色列的情況,還見到納坦雅胡。
紹德告訴《華盛頓郵報》:「多年來,對於以色列和猶太人的看法,我聽過完全不同的見解,由於沙烏地沒有猶太人,我無法去詢問求證,也沒有人能夠去找出猶太人與穆斯林之間關係如何。」他表示,去過美國以後,認知到猶太人「不是敵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是為了領土,不是因為宗教信仰,而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必須達成協議」。 (相關報導: 如何用網路做外交?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社群媒體讓人人都可以拉近、深化國家之間的關係 | 更多文章 )
「我記得小時候在伊拉克,以色列被視為不合法的小國」,門努辛表示,「大家都是(以色列)會滅亡,所有猶太人會被丟進海裡,我很高興看到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認可增加。不過每天不要去算有多少收穫,而是要看撒了多少種子出去,我們正在栽培這些種子,我很確定會茁壯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