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浪潮來襲,立法院在今年4月終於通過《私校退場條例》,豈料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的名單還未公布,就先迎來一波意料之外的跳船潮,不只一般私校傳出問題,就連由教育部公益董事掌管的學校,也因程序問題,而在這波浪潮裡遍體鱗傷。
隨著少子化危機開始在高中、大專階段發酵,近年不少學校招生直直落,為此立法院終於在今年(2022)4月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下稱:退場條例),針對財務、教學狀況不佳的私校給予2年期限改善,否則將被強制停辦。
《退場條例》通過1個月以來,5校接連傳出退場消息
除了訂定退場SOP外,立法另一重點是透明化。過去狀況不佳或違反教育法規的私校,便會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名單,此名單過去一向保密,隨著修法通過,則將在8月正式公告;由於學校被公告後勢必重創招生、加速倒閉,教育界預料屆時將會是造成大洗牌,豈料震盪來得卻遠比預期更快。
蘭陽技術學院、高苑科技大學、台灣首府大學……《退場條例》通過後1個月以來,5所學校接連傳出退場消息,數量已經超過去年(2021)一整年的退場學校,而更特別的是,過去私校常是撐到最後一刻才宣布退場,此時金庫往往已經見底,跟教職員更有欠薪糾紛,容易因此被列入專輔名單,但這一波退場潮的學校,不少是在被列入專輔前就主動喊停。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認為,考量到對於學校被列為專案輔導後,對於財產使用、董事會席次都有相當強烈的規範,確實使得許多學校開始思考,在還沒被列入專案輔導前就先自行退場,「主動停辦未來會是趨勢」,不過是否真的有做好後續安置,才是真正的考驗。
華夏科大「被台科大捐贈」,連校長都看新聞才知道
這波退場潮中另外出現的奇特風貌是,過去學校往往要先停招、停辦,等安置好師生,校園無人後才討論校地去留,但2所由教育部接管的學校,卻都一開始就傳出要把土地捐贈給公立學校,也因激烈反彈而暫時喊停。
然而「被捐贈」的華夏卻是滿頭問號,不僅校方對外表示一無所悉,據了解,校長陳錫圭隔日也緊急召開校內說明會,強調連自己都是看到新聞才知道消息,董事長確實提過,考量未來經營困境,可以找如台科大、台北科技大學等公立學校合作,他也曾在5月時依此致電台科大校長顏家鈺,但僅表達有意合作,對於細節並未討論,卻看到台科大已將消息曝光,「這對華夏就是一拳倒地,可以預見接下來招生狀況會更不樂觀。」
7成華夏教職員連署,希望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併
儘管台科大後來公開道歉,坦言尚未談定,但對於是否需要另謀生路,華夏內部其實也另有打算,超過7成教職員連署希望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併,儘管北醫大一度指出並未就此討論,但連署發起人在近期華夏董事會改選後,仍與新任董座劉三錡當面討論,希望能繼續推動此事。
「被合併」的消息一出,對華夏科大之後招生將造成很大的打擊。(資料照,吳尚軒攝)
一名華夏科大教師匿名指出,選擇北醫大的關鍵,是大家認為不管捐給台科大還是北科大,像機械系、建築系等不少科系都有重疊,對方已經有既有的教師,最後華夏老師恐怕大量失業,但如果北醫大有意接收、發展技職教育的話,由於雙方科系幾乎沒有重疊,教職員更有機會能留下來,「台科大講得像要留地不留人一樣,很多人覺得很灰心。」
陳錫圭受訪時則證實,董事長劉三錡確實有就此先跟同仁座談,但劉三錡11日才上任,還在瞭解校內狀況。對於與北醫大合併,陳錫圭則坦言,雖然同仁有想法,「但雙方屬性差很大」,未來磨合上要花較多時間,而不管未來如何,華夏必須先自行壯大,「老實說靠外在力量不確定性太高。」
近5年來,華夏科大的新生註冊人數從1300人下跌到去年的800人,減幅近4成,如今消息曝光後,不僅與台科大之間關係受損,未來招生更是雪上加霜,下一步到底如何是好,如今內部也意見紛亂。
南開科大捐暨大卻撕破臉,創辦人家族批:把女兒嫁給窮秀才
同一時間,位於南投草屯的南開科技大學也傳出警訊。南開科大雖尚有3000多名學生,但近5年新生人數從1100人跌到600人,接近腰斬的招生並不樂觀,學校也在5月底傳出消息,董事會打算將學校停辦後捐給國立暨南大學。
對此南開教職員組成權益促進會,並在6月7日首度發出聲明,批評捐贈過程黑箱,質疑董事會早和暨南密室作業,直到決議捐贈前一天,才由校長突擊宣布,更不顧校內反對意見,便發文暨南是否願意接手,但暨南「地處偏僻、連年虧損、不久亦將遭受少子化衝擊」,不是合適的接收對象,權促會更指出將對董事長提告。
這回反彈的不只教職員,南開創辦人顧李淑華之女、現任董事顧珮箴也透過影片發表聲明,指出南開今年校務基金尚有4億多元,也非專輔學校,卻沒經過校內討論就被決議要捐贈,而同樣在中部的中興大學、彰化師範大學,都是比暨南更好的選項,痛批董事會放著佳婿不選,「執意選深山老林裡面臥病多年的窮秀才。」
台灣首府大學也傳出退場消息,往日校慶熱烈氣氛可能不再。(資料照,徐炳文攝)
教職員大力反彈,加上董事難有共識,如今南開董事會已暫緩此事,但權促會召集人、長照系系主任王之相無奈表示,目前正是招生甄試期間,現在每個系每天都有學生退出報名,影響非常巨大,接下來還是要看董事會的動作,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走,大家也要思索學校未來如何改變,「我們想要戰到最後關門為止。」
(相關報導:
學店大清洗?!教育部將公告40私校「瀕危名單」,留強下的犧牲者是……
|
更多文章
)
「這次有點可惜,其實人家只是徵求意願而已。」對於雙方關係鬧僵,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無奈指出,暨南也有要求南開提供更多資料,才能評估是否接手,像是南開退休教職員的超額年金,接手後都要由暨南支付,此外也要釐清校園設備、建築狀況,來評估是否有辦法營運,這些都是要先考慮的事,「整個流程至少也要5、6年,但大家都以為是馬上就會發生。」
公益董事弄巧成拙,工會籲先安置師生再談土地
華夏、南開都曾經因校內爆發弊案,而在20年前遭教育部全面接管,除南開創辦人家族仍保有部分董事會席次外,2校董事皆是由教育部指派,至今依然由所謂「公益董事」執掌。尤榮輝便指出,公益董事是被派來接管的人,捐學校給公立大學是「慷他人之慨」,這部分也可能是受到教育部暗示,但手法卻不夠智慧,才會引起這麼大紛爭。
事實上,私校退場除了有明訂的流程外,在後續處理上也有不少「眉角」。儘管校產回歸公有是目前社會共識,但原來要走5、6年的流程劈頭就要談結果,破局並不意外。
位於嘉義的協志工商在2019年起即停止招生,到最後一屆學生即將畢業,董事會才決議在今年將校地捐給國立中正大學;位於宜蘭的蘭陽技術學院則從2019年起停招6個科系,最後剩下的餐旅管理系也在去年8月停招,董事會在發放教職員最高6個月資遣費後,也於今年正式將學校停辦。
蘭陽技術學院停辦循序漸進,過程沒有激起反對聲浪。(取自蘭陽技術學院臉書)
尤榮輝以此案例指出,兩校在過程裡都沒有激起反對聲浪,就是因為有照程序來,妥善的處理方式是等確定停辦,學生、教職員都安置妥當後,再來談校地要捐給誰,而非一開始就急著表態,「消息一出去就是見光死」,董事會理當先找校長溝通,並由校長擬定停辦計畫、準備3年充足資金供人員離退,接著逐年精簡人力、逐步停招系所,最後才能走到全面停辦。
校產歸公操之過急,「接下來趨勢應是私校合併」
校產歸公操之過急,尤榮輝則預估,接下來趨勢應該會是私校合併,例如嘉義的私立宏仁女中、立仁高中法人已經合併,下一步將走向併校,原來董事會除了能保有經營權,還能整合各校資源、資金。但此做法也有風險,萬一法人所屬的其中一間學校被列為專輔,董事會就有被《退場條例》接管的風險,「就像登山綁繩子一樣,可能把人拉起來,也可能全部一起摔下去。」
一名私校董事則私下坦言,少子化只會持續,財務預測都能看出學校還能撐多久,「只是大家不願意把現實面講出來」,很多瀕危學校的教職員都覺得可以再試一下,不要那麼快退場,但學生一年少過一年,資金越來越少又要撐住辦學品質,最後就是學校沒錢,教職員薪水越欠越多,所以不管合併還是捐贈,都是長痛不如短痛,提早規畫退場是較好做法。
(相關報導:
學店大清洗?!教育部將公告40私校「瀕危名單」,留強下的犧牲者是……
|
更多文章
)
誠然少子化下學生只會少不會多,評估前景安排後路是必要之舉,然而比起校產歸公的龐大願景,如何先照顧校園中實際生活的人們,才是退場浪潮中最關鍵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