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小心NG言語與行為!從喪親傷慟到創傷後壓力,正視並處理染疫倖存者的痛

疫情下民眾承受龐大壓力,更有人面臨喪親之痛,專家擔心若無適當對應,恐怕掀起一波「心理流行病」。(資料照,柯承惠攝)

Omicron疫情進入高致死率階段,今年迄今已帶走3000多名國人寶貴生命,且眼看還會增加。死者已矣,對家屬來說,如何面對、接受、處理這份傷慟,才是開始。此外,所有目睹與共同經歷這場浩劫的醫護人員、緊急救護員與殯葬業者等,也有可能留下心理陰影與創傷。專家表示,國人因疫情衍生的「心理流行病」已一觸即發,很多人甚至可能同時具有喪親傷慟、創傷後壓力、焦慮、慮病等跨診斷心理疾病症狀,急需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啟動系統性介入及與關懷模式,好好接住這群倖存者的負面情緒。

Omicron帶著高傳染力、低毒性的「面具」在國內侵門踏戶數月,事實證明,其造成的殺傷力是無遠弗屆的。

今年國人死於新冠肺炎已達3427人,其中有29名兒童、青少年與青年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統計,截至6月13日為止,今年(2022)以來短短不到半年,國人死於新冠肺炎人數已達3427人,是過去2年(2020與2021)死於疫情總合人數838人的4倍。更甚者,在Omicron爆發前,國內0到29歲染疫者的致死率為零,但這波疫情迄今已帶走了29名兒童、青少年與青年的生命。眼看如旭日東升般的生命卻瞬間殞落,也格外令人震憾與不捨。

失去至親的傷慟不言可喻,但正因這份創痛的發生如此理所當然,反而可能成為其被忽略的原因。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美國精神醫學會在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中,就將鬱症診斷準則中所謂的「喪親傷慟排除條款」拿掉。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換言之,在這之前,經歷喪親遭遇的人無論如何痛苦悲傷,甚至可能已長期影響原有的生活與工作,某些情況下可能還是會被解讀為「正常傷慟」,進而錯失了接受專業人員協助的機會。

也就是說,痛失親人傷痛雖是正常的,但若是持續性、過度延長的哀傷狀態,就不能等閒視之。

李俊宏說,為了對於經歷喪親傷慟者及早提供專業協助,某種程度也是回應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已累計數百萬人都在同時經歷喪親之痛的現況,今年3月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與統計手冊文本修訂(DSM-5-TR)配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ICD-11)名詞統一,正式將「持續性傷慟障礙症」(Prolonged grief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之列。 (相關報導: 獨家》兒童專責ICU病床50家醫院全披露 警覺兒童重症,醫師:要打仗了 更多文章

喪子父母可能因自我認同斷裂,自認沒資格照顧其他倖存孩子

何謂持續性?又怎樣的喪親之痛可視為正常合理範圍?怎樣情況則需要專業人員積極介入提供輔導甚至治療呢?美國精神醫學會提供的參考指標為:成人經歷喪親逾1年以上、兒童逾6個月以上;且符合以下8大診斷準則3項以上者,就有可能需要專業人員給予診斷與介入治療,包括:自我認同斷裂、避免被提醒、強烈的情緒傷慟、對死亡極度懷疑、難以融入日常生活、情感上的麻木、因死亡而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極度的孤獨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