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台灣學華語,再談一場夏日戀曲:她的「台北愛之船」回憶

一位輔導員aka.貼身保母的「台北愛之船」回憶(受訪者提供)

他們感覺到自己好像終於可以不用是一個「特別的小孩」,可以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那個時期,我被朋友戲稱『師大隋棠』,不時收到文法結構特別的情書,寫信的人是來台灣參加營隊的海外華僑。」在一趟台東返回台北的車程中,我和好友 Trina 意外聊到一段往事。

Trina 回憶以前華僑們追求她的日子:會有那種看起來是大哥的人,跟他的小弟默默靠過來,小弟們吆喝大哥告白;也有人趁她值班時,放一張紙條在桌上,說這個妳要看、要謹記回家再打開;中南美洲的華僑比較大膽,Trina 在校園裡被追著跑,他們中文講不好、英語輪轉,卻用著阿公們教的福建話說:「Trina,我可不可以 kā 妳 phānn?(「phānn」即「把馬子」之意,在此意即「可不可以追求妳?」)」這是 Trina 從20歲到25歲在俗稱「愛之船」的夏日營隊打工的生活記憶。

去年,我意外看見一本由亞裔美籍作家邢立美(Abigail Hing Wen)寫的《台北愛之船》小說,便知道從1967年起,台灣的僑委會為了讓海外華僑認同中華民國是家,每年舉辦為期六週的「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至今仍在繼續。而這個夏日營隊,在參加者口耳之間,又叫做「愛之船」,因為在世界各地的華僑青年們,在青少年階段中共有著身份認同的迷惘,當他們來到這個俗稱「愛之船」的營隊,容易墜入愛河。在這裏,他們發現竟然有人與自己這麼相像。

邢立美的《台北愛之船》小說後來改編成好萊塢同名電影《台北愛之船》(Loveboat,Taipei),電影預計2023年上映。我原本以為,愛之船這段歷史離我遙遠。而在某次與 Trina 開車從台東返回台北的路程中,我意外聽到了面前的好友原來曾經擁有一段「愛之船」經驗,只不過她不是這些小說、電影裡容易墜入愛河的學員,而是在旁觀察著的輔導員。她在那段日子跟學員們成為好友,十年間看著他們長大,她看見這些海外華僑生命的變化,有著一段觀點完全不同的愛之船故事。

歡迎光臨愛之船

Trina 大學時曾經在師大的「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打工,她的工作是當華僑學員們的輔導員,輔導員一天24小時輪班,照顧三餐、當華語家教解惑。在這之前,Trina 過往對海外華僑的印象是 ABC、講華語有口音的明星。在她踏進愛之船之前,覺得華僑們的夏令營戀愛應該是玩玩而已。而那五年與海外華僑年輕人相識的日子,讓她對他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不僅在營隊安排華語課,也讓華僑年輕人學習中華文化技藝,「上一些看起來很中華的東西。」例如扯鈴、書法、串珠、龍舟、功夫,Trina 說當時他們在師大一棟進修推廣學院上課,學生們每天在一到三樓上課,晚上就回到樓上的Guest house宿舍睡覺。Trina 記得,學生們在宿舍的頂樓學功夫,但東方人和海外華僑想像的功夫到底是什麼?Trina 觀察發現,「其實是練太極。」 (相關報導: 一位印尼看護的台灣春節:在雇主家寫作業、去東港唱卡拉OK 更多文章

每年來到這個研習團的海外華僑,來自美國、歐洲、泰國、日韓和中南美洲。Trina 在五年間觀察出不同國家華僑的性格,她發現這些國家的人們分成兩個極端:泰國人很乖、有禮貌,很怕自己不遵守規則會麻煩到別人,沒有任何泰國華僑在愛之船發展出戀情;法國學生在另一個光譜,他們覺得為什麼我在法國如此自由,來台灣要遵守這麼多營隊規則,法國人覺得他們是大人,為何要被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