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理性創業家們,出口在往前走右手邊

特斯拉(Tesla Motors)的馬斯克幾乎已成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業者,其創業都是「違反理性」。圖為特斯拉最新生產的「Model X」運動休旅車(美聯社)

有一種創業家,他們在簡報時總是頭頭是道,每張投影片都有援引數據支持,每一個我所提出的問題他們都有四平八穩的回答,整個會議過程大家心平氣和,不時聊到行內人才懂的軼事而哄堂大笑,最後大家笑著握手說再見。

雖然我手上的樣本空間還很少,但以過去十二個月我們看了超過八百個新創來看,這類型創業家我們最後都選擇跳過。如果硬要說是什麼原因的話,可能就是創業家對於整個創業的準備太過理性。

「理性」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受到推崇的,因此「非理性」往往被染上負面的意涵,尤其在需要工程和科學介入的新創領域中。但是如果我們去看取得巨大成功的風險創業家的創業歷程,通常會發現相當多不理性的決定,而那些決定事後看看往往是造成他們取得空前成就的關鍵原因。

微軟 Microsoft

比爾・蓋茲創立微軟時,市場上對於計算機(電腦)的看法是賣硬體送軟體,因為硬體摸得到,算得出製造成本,軟體則要複製幾分就可以複製幾分,客戶感覺不出成本來,因此當時的大型主機市場大多是軟硬通包,報價報硬體,軟體則隨機安裝附贈給客戶使用。但蓋茲認為軟體本身應該有其自身的價值,並且應該跟硬體分開計算,因此決定單純發展軟體(而且是最關鍵的作業系統這塊),與市場反其道而行,最終取得突破,改寫了整個計算機軟體產業和硬體產業的依存關係。

谷歌 Google

拉瑞・佩吉和塞蓋・布林在谷歌早期發展時,也做出了一個與市場反其道而行的關鍵決定。當時以雅虎為主的網路廣告,都是模仿傳統電視或平面廣告的商業模式:出錢的人是老大,出越多錢的可以佔到越好的電視時段和版面,因此在雅虎投廣告預算的品牌,投越多錢就會在入口網頁和搜尋結果上出現在越顯目的位置。

但谷歌選擇了相反的方式:他們的搜尋引擎所跳出來的搜尋結果順序,是依照使用者最想要的訊息優先順序所排序的——也就是他們選擇給予使用者最想要的資訊,以提高他們點擊該資訊的比例,進而提高完成廣告主端交易的機率,從而以這樣可結果量化的模式去對廣告主收取費用。這個決定讓谷歌的廣告效率大幅超越像雅虎這樣原本的市場領導者,錢要花在刀口上的廣告主們也迅速見風轉舵,將預算轉往谷歌搜尋模式,谷歌一舉定義了網路廣告應該有的商業模式,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網路帝國。

臉書 Facebook

馬克・札克伯在創立臉書時,市場上已經有了Friendster和Myspace兩個社群網站的領導廠商,兩者都遵循當時網路的使用規則:匿名而且可以有多個帳號。直覺上來說,使用者在網路的社群裡追求的是匿名的快感——君不見十一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批踢踢仍然有大量的鄉民支持著——以及不受現實框限的自由。

但札克伯反其道而行,從臉書成立一開始就要求單一帳號,而使用者就算不用實名,其選用的名稱也必須是朋友們認可的綽號或者代號之類的,如果系統分析有太多可疑處,就會自動停權進行審查。對於這一點今天的臉書仍然是寧願錯殺一百不願放過一個,不少曾莫名其妙被臉書停權的朋友們應該都心有戚戚焉。

採用單一帳號實名制在當時是完全違反直覺和潮流的,但卻發掘了當時仍屬於隱性的一個使用者需求:將實際生活中的人脈網路搬進網路世界、好讓朋友親人們能在回到自己家裡後仍然能夠與對方互動的需求。臉書解開這個隱性需求後,事情變得再明顯不過,這個需求不僅為真,而且遠比匿名的需求廣泛而強烈。Friendster和Myspace的使用者多半為重度網路使用者以及職業上需要經營社群的明星等,但臉書卻一舉擴張到非重度網路使用者,例如許多長輩們第一次開始大量使用網路都是因為臉書的關係,這讓臉書的使用者以瘋狂的速度成長,並且不受限於傳統網路使用者的術語和結構,從而成就了今天超過十五億使用者的這個虛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