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經是我們生命中那麼有價值的雜誌,為什麼要休刊?
失敗者回憶錄149:告別《九十年代》
香港青年作家陳雅明為我編的《李怡語粹》一書中,有一章「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收錄了我主編這本雜誌28年4個月共十一篇自述編輯心路歷程的文章,從「發刊詞」到「休刊詞」,最後一篇是「我們完成了怎樣的歷史任務」。
在1998年5月號的「休刊詞」中,我說創刊不久交的朋友,許多那時都還是大學生或資淺學者,現在不少人已經是名醫、銀行家、大學教授以至大學校長了,而我28年來沒有升職,仍然每月組稿、看稿、寫稿、採訪、整理談話記錄,做的都是同樣的事。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頭確是白了,有沒有悲切呢?我可以坦然地說:沒有!因為這28年多,是非常充實的人生。表面上每個月都做同樣的事,但實際上每個月都有新鮮感。
跟著下來這段話,我至今仍然在胸中迴盪:「我們以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時光,去經歷過去兩岸三地翻天覆地的變化。翻閱28年多的刊物,上面記載著時代的變化,也記載著自己過去的歲月,更記載了我們在時代變化面前的思考。這些變化與思考,已經壓縮成了一小塊,被置於我們的腦子裡,使我們思想清晰,不再迷惑。不僅是讀者、作者、編者共同創造了這本雜誌,而且是這本雜誌也創造了我們。」
如果曾經是我們生命中那麼有價值的雜誌,為什麼要休刊?
不是政治因素。儘管我對九七後言論自由的空間不樂觀,但那時主權轉移未滿一年,司法獨立仍然對言論自由有足夠的法律保障。也不是經濟因素。因為我們在財政上雖不寬裕,但仍然站得住。休刊是基於社會現實的因素。
過去在兩岸三地都存在極大變數的時代,《七十》《九十》都會接到許多來自讀者的尖銳、深刻的文章,編輯部同仁也會廣收資訊寫出深入報導。而在海峽兩岸的言論封閉時代,或在九七問題雖有定論卻仍有議價的期間,這些文章不僅在香港和海外擁有大量讀者,也會「外轉內」對台灣和大陸發生影響。
1998年,台灣民主體制已經建立,自由媒體已經到了有點氾濫的程度;香港主權轉移後社會似乎沒有大變化,人民的法律權利仍然維持;大陸的資本主義經濟與專權政治並行的局面,就看不到會有改變。在兩岸三地都處於凝固狀態之下,媒體主流若非教人賺錢就是教人花錢,煽色腥與扒糞文化爭輝。我個人並不反對這些社會文化狀態。坦白說,我自己有時也會看這類圖文。畢竟政商娛也確實有他們竭力要掩蓋的糞坑。不過,這樣的社會氛圍,就使嚴肅政論刊物的生存空間難以擴大,只會缩小。
28年多,我們雜誌刊登了許多好文章,產生了不少新寫手,一些具寫作和思想潛能的知識人,在《七十》《九十》中找到他們發表作品的園地。他們也許未必會想到,從接到來稿到刊登在雜誌上的過程中,背後的編輯人員和營運人員的辛勞。一本嚴肅月刊和一本娛樂週刊不一樣,即使看的人再多,據說商戶也不會認為適合在這樣的雜誌登廣告,每月一次的銷售量也養不起較多的工作人員。因此,我們一向以來都只有幾個員工。
(相關報導:
李怡專文:不能武斷不加思索地認為 統一就是天經地義
|
更多文章
)
憑著共同理念,自1981年脫離左派陣營後,《九十年代》的員工大致上都相當穩定。主要員工都在本刊工作十年以上。負責營運和財務的是葉翠雲;執行編輯是方蘇,他兼管香港新聞的審稿與評述;負責大陸新聞的是常壽林;負責台灣新聞、後來派駐台灣既管經營又兼編務的是邱近思。他們都非常辛勞。尤其是方蘇和邱近思,都一直單身,而且也白了少年頭。而我則統籌香港、台灣兩個版本的規劃,每期寫作一些重點文章,聯絡外界,接受訪問。我很忙,但享有雜誌帶來的名聲與光環。而他們,只是默默奉獻,非常辛苦地奉獻。我對此不會無感,只是不知道怎麼說出來。
1997年,常壽林不幸病逝。11月,方蘇向我提出,他想工作到1998年7月。他說他早年追隨趙少昂學畫,為了參與《九十年代》工作,他放下畫筆十多年。常壽林去世,使他感到人生無常,年歲漸大,再不回到畫室就沒有機會了。他的想法我很能夠理解,也感謝他十多年的奉獻。
1987年,月刊的全部工作人員,前左起:邱近思、李怡、葉翠雲、方蘇;後左起:周賜傑、黃國忠、常壽林、馬奇金、魏天斐。(作者提供)
常壽林去世,方蘇請辭,我也想到自己的年紀。那一年我已62歲,以這樣的年齡擔任總編輯已感吃力,若再兼執行編輯,恐怕就力不從心了。再請人吧?財政上還可以,但在那時候的社會氣氛下,願意為理念而奉獻的人已很難找到,常壽林歿後補缺都不易,負重責的執行編輯就更難了,何況聘後還要加以訓練融合。
另一位在台灣任台版總管和編輯的邱近思,兼顧所有在台的事務,工作繁重到使當時在台灣的學者翟志成說她過著「半個月像人,半個月像鬼」的生活。她還年輕,仍然願意堅持下去。但香港版若結束,台版沒有了香港雜誌的特色就失去定位。我覺得也該讓她告別「半人」生活了。
1998年4月號我發表將於5月號後結束的告讀者書。在香港、台灣和海外的回應之洶湧,讓我有點吃驚。
失敗者回憶錄150:休刊的社會悼詞
社會對休刊的迴響,有點像追悼會人們的講話:都是溢美之詞,沒有批評亡者的聲音。實際上我主編這雜誌28年多,怎會沒有錯誤或不足之處呢?
《九十年代》1998年4月宣告將在5月號之後休刊,無論在香港、台灣和外國,都激起竟月熱烈的迴響。香港電子媒體追踪,報刊社論、專欄評論、名人發表感想之多,超乎我的想像。連時尚雜誌「Esquire」也出了關於《九十》休刊的專輯。《九十》也收到了歷年來許多作者的回憶文章,和雪片般的讀者來信。
香港電台的鏗鏘集以幾乎整個月追踪的方式,跟拍我和方蘇在那個月的活動,拍成題為「從那條路走過來了」的記錄片。壹週刊的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不僅在香港採訪,還追隨我去台灣,為了寫一篇關於《九十》休刊的報導。這位文字記者是屈穎妍。她是我香島中學的小師妹,那時她還沒有走上另一條路。
社會對休刊的迴響,有點像追悼會人們的講話:都是溢美之詞,沒有批評亡者的聲音。實際上我主編這雜誌28年多,怎會沒有錯誤或不足之處呢?
我們的作者、旅日的劉黎兒(筆名黎婉)在文章中說,日本報紙和許多長年讀這本雜誌的日本朋友問:「沒有《九十年代》,香港怎麼辦?」劉黎兒這位日本通說,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日本人常說的「貴重的存在」,「這種存在彷彿是空氣,一旦沒有了,人們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她說:「關心香港的日本人長年把《九十年代》視為香港的象徵,新聞界經常引用《九十》的報導,最具權威的學術機構和媒體邀請李怡來日本參加研討會,或到香港採訪李怡。這在一、二十年前就開始了。」
另一位作者陸將姬,講到《九十年代》的國際影響。他說以哈佛大學為首的多間著名大學,與台灣教育部聯合創辦了「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學生不少後來都成為美國官員。1997年該所出版了一本《從精讀到泛讀》供學生閱讀,共收錄52篇兩岸三地書刊的範文,其中有15篇來自《九十年代》,是收錄最多範文的媒體。
台灣的報刊也有很多報導評論《九十年代》休刊。著名評論家司馬文武撰文說,這本雜誌是華人社會的言論重鎮,從左派轉變為一份善盡知識分子言責、評論中國時政的刊物;它「關心台灣黨外運動,當時仍在戒嚴高壓之下的台灣,必須從這本香港雜誌中才能了解台灣發生什麼事」。
休刊號刊登了4月10日我們在台灣舉行的「兩岸關係新框架」研討會。與會者包括主席沈君山、時任政大教授的馬英九、民進黨前副秘書長陳忠信、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和台大教授周陽山。當時這些重量級意見領袖,都談到他們和《九十年代》的淵源。陳忠信說他在美麗島事件受審時,其中一個重要罪狀就是看《七十年代》;周陽山說他高中開始就看《七十年代》,幾乎每一期他都翻閱過;馬英九說他在美國念書時是看《七十年代》長大的,儘管他們曾經辦過批判《七十年代》的學生刊物,但也因為它的刺激,使他思考很多問題,發揮很大的啟示作用;沈君山則在開場白和結束語中,說了一些感性的話,他說:「辦雜誌是艱苦行業,辦有原則的雜誌是更艱苦的行業,辦有原則而以探討中國或兩岸問題為主旨的雜誌,就更更艱苦了。李怡先生堅持了28年,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它的貢獻,歷史自有公論,路永遠沒有白走的。《九十》有它歷史性的角色,我想在座各位朋友,無論政治立場,都會同意這點。」
時任高雄市長的吳敦義來函,對《九十》停刊「不勝扼腕」,稱《九十年代》「善盡言責,評論時政均本知識分子之道德勇氣,向為香港言論獨立、崇尚自由的重要標杆」。
香港《明報》發表社評說:「《九十年代》是一份立足香港、放眼中國的政論雜誌。許多關心中國和香港政治發展的人,不管是否認同該刊的觀點,都曾經是它的讀者。」政界的司徒華、張文光也都在報章寫了文章。
時尚雜誌「Esquire」中文版也刊登《九十年代》休刊的專輯。(作者提供)
最特別的是中聯辦前身新華社的前台灣事務部部長黃文放,不用說他既是中共黨員更是負責台灣事務的幹部,他寫了一篇「李怡和共產黨的三十年恩怨」。文章說:「不管人們是接受它、認同它還是反對它,都只能實事求是地承認,李怡和他主持的《九十年代》,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海外一整代知識分子的政治思維。關心政治、關注中國發展的海外知識分子,從大學校長到一般留學生,很少人是全然沒有看過這本雜誌的。」
他提到七十年代保釣期間,多批台灣留美學生去北京,黃文放曾陪同其中一批與周恩來談話,周「多次提到《七十年代》和李怡,都是肯定的話」。後來的分裂,他認為是我和海外知識分子不了解共產黨,而黨對海外知識分子的思想變化也不了解,缺乏寬鬆、寬容政策,所造成的結果。他深以這種決裂為憾。
另外,當時負責新聞界和統戰文化界的中共黨員羅孚,也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共香港工委曾經派他做「說客」,勸我不要轉向。他說「奉命去了,但無結果覆命」。他說:「初時尚覺惋惜,最終則承認《七十年代》的自立而獨立是一條『出於幽谷,還於喬木』的正道,而不是邪路。若繼續在矮簷下,會成為引入注目的《九十年代》嗎?」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