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好文:我們不會被抹除

加州爾灣教會槍擊案,教會外放置的悼念花束與紙條。(美聯社)

午安,台灣本周迎來滂沱大雨,無論去哪裡都可能淋得一身濕,一起窩在家裡讀一週好文吧!


【台灣】我們不會被抹除

5月15日加州發生震驚台灣的爾灣教會槍擊案,再次掀起「中國認同vs台灣認同」的激烈討論,但在美國社會,大眾普遍第一次驚覺華裔移民之間存在不同的國族認同。年輕台裔女子鍾尚潔(Jocelyn Chung)在 USA Today 投書分享槍擊案如何震撼關係緊密的台裔社群,「好像是打在我家一樣」。她也向報導者吐露安全感被剝奪後的焦慮,已在家族和社區蔓延。

加州爾灣教會槍擊案,教會外放置的悼念花束與紙條。(美聯社)
加州爾灣教會槍擊案,教會外放置的悼念花束與紙條。(美聯社)

【中國】維吾爾人的含淚入監照

BBC披露的「新疆公安文件」(Xinjiang Police Files)收錄數千位再教育營被監禁者的照片資訊與官方政策,光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就有12%居民曾被監禁。中國宣稱再教育營是以職業培訓為目的,但數年來,多位前囚犯、專家、人權運動者的證言都指向官方意圖令維吾爾族文化滅絕。聯合國人權專員此刻正在新疆訪問,然而受到高度監視的行程公正性早已備受質疑。去不了新疆的我們可以一起凝視被囚者的面容,體會他們驀然、焦慮、噙著淚水的入監照背後,屬於整個民族的無聲憤怒。

新疆公安文件披露數千位曾被漸進的維吾爾人照片(截自BBC報導內文)
新疆公安文件披露數千位曾被漸進的維吾爾人照片(截自BBC報導內文)

【香港】防疫代價

對於高度需要外資及外國人才的香港而言,缺乏邏輯的「動態清零」已經造成難以逆轉的打擊,那些沒有受到前幾年社會運動和國安法動盪影響的外資外企,如今因爲防疫政策而對法制失望。此文深入分析身為東西方門戶、金融重鎮的香港正在面臨什麼樣的結構危機,以及又可能迎來哪些轉變。

一名女子在香港公園跑慢跑。香港政府的動態清零政策已令許多外資人才萌生去意。(美聯社)
一名女子在香港公園跑慢跑。香港政府的動態清零政策已令許多外資人才萌生去意。(美聯社)

【Herstory】昆蟲學家的尋人啟示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這種經驗,在某一刻受到他人啟發,並從此獲得終生養分?Rebecca Varney 正是如此,她在4歲時熱愛收集昆蟲,在家人鼓勵下寫信認識了鄰近大學一位教授,甚至獲邀參觀教授的昆蟲收藏,更栽入昆蟲世界成為昆蟲學家。而她近日在推特找到了當年的好心教授,一起讀讀可愛的尋人故事,也期望女性在科學之路都能遇到珍貴的引導者。

【一個點子的誕生】藻類電池

能源問題有新解了嗎?「藻類發電」是近年科學家的新寵,由於近乎毫無污染,連飼料都不用,只需靠生物性太陽能轉換發電,若能成功當然令人興奮!不過科技新報也解釋,目前藻類電池的供電效率太低,光是一台電腦桌機就需「3.33億顆電池」呢……看來真正規模化的那一天,還要殷殷期盼很久一段時間。 (相關報導: 一週好文:不一樣的殺人犯 更多文章

【社群熱議】大齡女子的美好

3女人過了30歲就必須急著結婚生子嗎?台灣網路近日流傳一則男女對話,男方不僅急著與僅見面兩次的女性交往,甚至談到結婚生子並戲稱女方為「彭佳慧」(台灣知名女歌手,曾以〈大齡女子〉一曲闡釋女性的未婚焦慮),過於自我中心的態度令全網大嘆不可思議。除了彭佳慧本人的幽默回應,文化部也適時搭上熱潮,提醒人們對女性的期待不該只有婚嫁生育,而有無限寬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