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好文:不一樣的殺人犯

(Oscar Nilsson@Unsplash)

午安,暌違兩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將在6月初開跑,相信不少讀者都很期待,接下來的日子也要做好防疫,以免因為隔離而錯失看展機會喔!


【台灣】不一樣的殺人犯

愛會帶來責任,但在過量壓力之下,深重的責任感反而成為傷人的不定時炸彈。台灣每年平均發生10起「照護殺人」,多數起因於照護者累積的創傷,儘管政府資源與法規不斷更新,仍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照護者身心狀況、與被照護者的長期關係等,都是外界需加強著力的缺口。兩岸三地現在都面臨快速高齡化的趨勢,推薦從此專題入門,一起認識這個切身議題。

【中國】李克強經濟學

中國「二把手」總理李克強的地位之謎,近日悄然在輿論圈成為議論點,不僅在官方媒體的能見度大增,他所提倡的「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也再度躍上政策核心。但中共高層的權力位移沒有這麼輕易,需要從隱晦的黨政資訊中讀出端倪,本週推薦這一篇即為日經亞洲作出的分析。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3月11日閉幕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回答媒體提問。(美聯社)
2021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回答媒體提問。(美聯社)

【香港】那些自由的香港媒體

幾間大型媒體熄燈後,數家港媒也轉至海外繼續耕耘。不過,許多對傳媒抱有熱忱的工作者,仍以獨立記者或更機動性的姿態,持續在香港本地紀錄社會。Hong Kong Free Press整理的這份名單中,有些個體戶立足Facebook、Instagram,也有些在Youtube、Patreon等各種平台,留下充滿活力的真實香港。

蘋果、立場新聞等媒體熄燈後,香港仍有多間小型獨立媒體運作。(截自法庭線網站)
蘋果、立場新聞等媒體熄燈後,香港仍有多間小型獨立媒體運作。(截自法庭線網站)

【Herstory】卡車上的遊牧

上海封鎖以來,我們知道物資短缺多麽關乎人命,而運送命脈的卡車司機卻彷彿在城市間流浪,在輪軸上承受路途的不便、未知與孤單。女司機謝琳為了責任駛進上海,但她也做好充足準備,因為早在疫情前多年,生命已經讓她練就忍耐與求生之力,能在最卡頓的環境裡,繼續不平凡的轉動。

卡車司機,貨車,公路,運輸業,封城。(Oscar Nilsson@Unsplash)
公路與卡車司機(示意圖。Oscar Nilsson@Unsplash)

【一個點子的誕生】去博物館的終極目的?

妳喜歡博物館嗎?博物館展出了集結人類智慧與美麗創造物,再小的館區也可能要造訪多次才能熟悉。5月15日是「世界博物館日」,走走特別推薦這一篇「導覽指引」,其中點出「觀看」本身就是一種讀取資訊的方法,比起文字解說,人們可能更需要以視覺體驗作為解讀訊息的工具,感受展品的氛圍,繼而從每一次的觀看中搭建出屬於自己的個人資料庫。 (相關報導: 下海?上岸?她們的歸處在夜裡:華燈幕後從業者自述(下) 更多文章

透過數位博物館看展覽,也能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現今有許多科技,從不同角度欣賞博物館的展品。 (截自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社群熱議】#關於我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近日Facebook 「意外point」小熱潮,各位有跟上嗎?這個tag鼓勵人們揭露自己不為人知的小秘密,與朋友或粉絲創造更多「真心話」互動,效果似乎不錯。這次潮流中,走走也看到不少有趣貼文,分享其中「酒與妹仔的日常」與「受刑人生活」兩篇貼文,趁機了解酒店與監獄兩個場所鐘的生活樣貌,跟風也能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