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毀台即保台,拜登當然不是口誤

2022年5月24日,四方安全對話的成員國領導人:艾班尼斯、拜登、岸田文雄、莫迪(由左至右)。(美聯社)

拜登的亞洲行,兩個亮點,除了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之外,還有「軍事保台論」。

話說,拜登在日本接受媒體提問:若台灣受到中國大陸攻擊,美國是否會在軍事上保衛台灣?拜登答:「會,我們對此有承諾」。

IPEF就像宿便,始終卡在美國直腸裡,至今尋無具體細節,相較之下,拜登這番保台表述更引人矚目,各方「再次」揣測,美國對台政策是否轉為「戰略清晰」,白宮則立刻出面解釋,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無變化。

拜登的大實話,還是「瞌睡喬」的夢話?

會軍事介入台海問題?這是拜登的大實話,還是「瞌睡喬」的夢話?亦即,這是頭腦清楚的真話,還是老年痴呆的口誤?

以上兩者皆非。

自上任以來,拜登的言行舉止被媒體放大檢視,因為此公年事已高,屢屢被質疑是否頭腦清楚?是否力不從心?是否有老人病?而瞌睡喬也「不負眾望」,經常上演口誤與跌倒戲碼,以致外界普遍有拜登「老態治國」的印象,他講的往往不算數。

然而,這次真是口誤嗎?須知,從策略面來看,弱點也可供利用,特別是在需要模糊性外交辭令的時刻,「老人口誤」很好用。這不是第一次拜登講話被白宮修正,而發生了很多次,尤其是在台海議題上。

簡單說吧,一次是口誤,兩次是懸疑,三次就是故意了。各種跡象顯示,拜登與其團隊唱雙簧,刻意先「口技生波」,再修正裝沒事,出招,收招一氣呵成,旨在騷擾的外交目的達到了,被質疑就裝老年痴呆,演得這麼順,顯示根本就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劇情。

首先,這番表態發生在日本而非韓國,事發地點就是明顯線索。日本近期明地,暗地,都在干涉台海問題,如岸田文雄上任後的第一份「外交藍皮書」,延續高調挺台的姿態;另一方面,前首相安倍晉三頻頻投書外媒,呼籲美國將對台政策轉為「戰略清晰」。

比起文在寅政府的克制,日本當局在台海問題上演得特別賣力,即便新任韓國總統尹錫悅非常親美,但畢竟新官上任,還有待觀察。因此,拜登挑在東京「口技挺台」,當然是考量過合適舞台的。

其次,美國兩個民代機關近年都高調挺台,接連推出的法案一個比一個挑逗,表面上是挺台,實際上是調戲北京。此外,兩黨外圍側翼在輿論上也配合演出,積極上演「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的對手戲。

若不看戲台上的假戲,只看戲台後的真實,拜登政府在軍事戰略上就是無法實質推進台美合作,更無法將台海安全議題條約化。無論是另訂「台美協防條約」或是將台灣納入「美日安保」,可能性近乎零,連「戰略模糊」都無法改變,只好耍嘴皮,玩文字遊戲,假裝自己對北京很強悍,對台北很講信義。

其三,堪稱美國民主黨「黨報」的紐約時報說這是拜登大實話。這家媒體不說話,外界還不知虛實,一說話就露餡。

紐時分析近來的「拜登大實話」,包含稱「普京是戰犯」,「不能繼續掌權」,以及在台灣問題上的三次脫稿演出,據此認為「拜登總統根本不是在脫稿講話。也許他只是根本沒有把發言稿當回事」。 (相關報導: 顏廷棟觀點:美日領袖會談,台灣擺在哪? 更多文章

紐時將「口誤」美化為「真誠」,並將白宮的澄清視為「公關語言」,暗示拜登是在「恢復傳統更負責任的外交政策」。這種似貶實捧,一方面抵銷「瞌睡喬」負面印象,另一方面還能凸顯民主黨情義形象的大內宣,反而充分顯示拜登此舉不是意外,而是刻意安插戲劇效果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