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是在哈佛」到「飆罵狗官」,曾風靡全台的氣質女星范瑋琪,為何在短短一年內急速崩壞?

女星范瑋琪日前因在個人臉書嗆「狗官」,引來輿論撻伐。(取自范瑋琪臉書)

武漢肺炎病情從中國延燒至全球,去年12月初疫情爆發至今,全球確診感染人數已突破9800人,而台灣也有9名確診案例。為嚴防疫情擴散,並供應國內需求,我國行政院已宣布1月24日起暫時停止口罩外銷,然而這項政策卻引發部分人士批評,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藝人范瑋琪

她日前於個人臉書上發文爆粗口痛罵行政院長蘇貞昌「泯滅人性」,引來大批網友撻伐,隨後她雖然刪除貼文,並在官方臉書上發表簡短的道歉聲明,但之後又發布與家人在通訊軟體的對話截圖,並說明要有「人溺己溺的同理心」,與此同時,她又在Instagram貼文的留言處持續與網友筆戰,不只讓許多人認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更被網友揪出貼文中落落長的英文有非常多語法錯誤。

從之前突然在微博上發文澄清自己從未偽造哈佛學歷,到現在的口罩風波,范瑋琪似乎屢在網路上引發爭議,近期連續兩日的發文也像是提油救火,不僅沒有平息眾怒,反而招致更多網友的反感,讓人不禁懷疑:她的公關處理究竟出了什麼差錯?

只是抒發心情,無法體會網路就是一個「世界」

對於許多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網路不僅僅是一個平台、一種工具,而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網路上所呈現的身份與真實世界的地位不僅相同,有時可能還更重要。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普倫斯基(Marc Prensky)於2001年所發表的文章《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這群新世代(普遍定義為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又被稱作「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他們生長於數位科技已經發達的年代,對於網路的操作可說是瞭若指掌,甚至出現了依靠網路聲量與行銷而存在的新興職業——網紅。

相較於「數位原生世代」,出生於1980年代以前的人被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他們即便生長於電腦已經發明的時代,但當時的電腦科技只是「文字或數字處理系統」,而即使後來接觸到了網路與新科技,他們仍仰賴過去的經驗與思維,認為網路只是一種傳遞資訊的「工具」,而非一個人人都能創造新身份的「世界」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范瑋琪低估了她的發文所帶來的影響力。即便她最初是在個人的臉書上發文,或許也只是忘記切換了貼文的隱私權,但在網路的「世界」裡,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他的身份,而絕非只是一個抒發心情的工具或平台,即便該則貼文設定為不公開,也難保截圖外流後,不免引發類似論戰。 (相關報導: 理科太太、冏星人、聖結石,百萬人氣網紅為何紛紛跌落神壇?分析「短命品牌」四大常見危機 更多文章

持續與網友筆戰,忘記「個人品牌」的塑造

原始貼文在網路上流傳後,范瑋琪雖然隨即在官方粉專上發表聲明道歉,但之後又發布了家人在通訊軟體上替她加油打氣的截圖,內容中提到「你並沒有錯,只是言語直接、沒有修飾」以及「忍受別人的酸語並不簡單」等字句,其後在社群網站Instagram上發文時更直接在留言處回擊網友,表示「不想參與政治」,又提自己高雄氣爆捐了300萬都被忘記,種種情緒性發言不僅不像個公眾人物,反而讓人隱約想起中學時期那些愛鬧彆扭、犯錯卻愛牽拖的女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