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拿錢排隊,也不一定租得到房!銀髮住宅一位難求,還要先「面談」才能住

老人拿錢排隊,也不一定租得到房。(示意圖/取自freepik@Lifestylememory)

2025年每5人就有一位高齡者,然而房東不愛出租房子給他們,且一般住宅設備跟服務也不見得適合,而坊間興起的銀髮住宅卻一位難求,有錢還不一定租得到,到底它在夯什麼,跟一般住宅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那麼大,那麼好,我的家啊,我有一個家啦。」高齡96歲的客家阿婆開心的對著鏡頭說著,她邊介紹房間,邊分享她在養生村的日常起居;阿婆是去年九月入住的,家人幫她錄開箱影片,現在觀看次數已超過十萬次,影片中阿婆對於方便生活起居的收納空間、中島料理台、無障礙浴室及對外陽台等都非常喜歡,不少人看完影片,直接蓋起大樓:「超棒的,有夠豪華」、「住在養生村,會長命百歲」、「以後老了,也想搬進去住了。」

由於實在太受歡迎,後續阿婆還特地繫上寶藍色小領巾,錄「紅燒控肉」、「鹹湯圓」等料理影片,影片裡,阿婆所處的生活環境就跟一般住家沒什麼兩樣,若她不說,實在很難想像這是在銀髮住宅裡拍的,一掃民眾刻板印象。

然而現實世界裡,越來越多的銀髮住宅需求問題卻持續浮出檯面,像是老人困老宅、租屋市場房東年齡歧視等議題;談起銀髮友善住宅,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認為,出租是未來趨勢,將來建商提供的不只是建築本身,還應包括銀髮族服務;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說要「在地樂活」,公部門打造全齡化環境,必要時可協助私部門尋找土地,以承租方式來降低土地成本。

究竟適合高齡者的銀髮住宅,過去與現在的產品不同在哪呢?

銀髮宅轉型 一掃刻板印象

時間回到1980年,台灣銀髮住宅雛形出現,以公部門思維為主的老人公寓,由各地方政府委託民間經營,基本舒適能住,具供餐與醫療諮詢等服務,但一般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死氣沉沉」,不少長者覺得住進去只是等終老,每天老人們相視過活,因此排斥入住。

隨著銀髮人口增長,開始出現高階自費型的養生園區,最知名就是1996年『潤福生活新象』,為國內第一座銀髮住宅,入住保證金七百萬元起跳,接著是2005年『長庚養生文化村』,入住保證金二十五萬元起跳。

上述高自費型的銀髮住宅,入住前一次性要先繳高額保證金,非一般銀髮族消費得起,且隨著台灣人口老化日益嚴重,2025年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越來越多開發商積極投入銀髮產業,為使銀髮住宅更普及化,推出各種不同訴求產品,除降低保證金、租金門檻外,還強調「去機構化」的銀髮住宅理念。

住起來溫馨 跟自家沒兩樣

不同於以往人配合建物,去機構化強調的是建物配合人,意即長者居住的住宅,可透過各種無障礙設施、家室服務、護理服務、輔具使用和復健支持等,滿足各種銀髮友善住宅的生活機能,因此開始慢慢轉型為以社區共融、共好、全齡多世代友善的銀髮社區,為現階段產品的主力訴求。 (相關報導: 見駝背阿嬤撿回收,躺地上睡覺超心疼!他想幫忙下秒被阻止,鄰居揭真實身分 更多文章

也因為有別於地方政府委託民間經營的老人公寓,銀髮住宅住起來更溫馨,跟住在自己家裡差異不大,且經常舉辦活動,甚至結合地方創生,讓住民可以走出去,例如『合勤健康共生宅烏日館』,經常與鄰近社區一起舉辦活動,不只鼓勵住民往外走,也讓附近鄰里社區居民可以走進來,活絡銀髮社區生氣,一改我們對銀髮社區既定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