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造浪者》是臺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題材的影集,其巧妙的定位成職人劇,細膩地表現了政治幕僚的日常生活,讓一部討論政治的作品,不像其他的政治作品充滿鬥爭的影影幢幢,或太強烈、太教條地批判,反而從影像、劇情到人物設計,都充滿明亮感,更讓本來嚴肅的政治議題變得平實近人,足見導演、編劇和演員的功力之深。
就我個人以為,全劇最動人之處,是文宣部主任陳家競因太過投入選戰工作,原本以為,只要勝選,就可以改變臺灣,所以家庭小事遠不比國家大事重要,結果和妻子陷入矛盾,婚姻難以平衡,最終達成和解的方式,是陳家競意識到:「我把工作放在你跟孩子前面,我自以為在做大事,我錯了。」在一般的家庭中,如果男方是經濟支柱,很容易會直接進入「我這麼累,撐起這個家庭,為什麼妳不能體諒我。」的父權敘事。如果男女兩邊都是一般差不多的受雇者,家務也經常是女性的第二輪班。對陳家競的處理方式,理想化了性別,當然,也理想化了國族。
何以言國族呢?《人選之人:造浪者》的舞臺是一場架空的選戰,臺灣歷來總統大選最核心的爭點,現實中永遠是「國族」,但劇中並沒有討論到「國族」。一來,如果直接處理國族,進入統獨不可能達成共識的選邊站,行銷就不可能大眾化,也完全吸引不到中間和對立面的觀眾;二來,極難以迴避殖民和後殖民的悲情嚴肅,將破壞全劇基調,更難擺脫和現實對應的亡國感,也就不可能出現陳家競溫柔地理解國家和家庭間的矛盾。試想,2014年的占領立法院運動,面對存亡的代表歌曲,滅火器樂團的《島嶼天光》,跟親愛的媽媽和愛人抱歉,「原諒我,行袂開跤,我欲去對抗袂當原諒的人。」完全是將親情和愛情都放諸在國族其後的大敘事情懷。

《人選之人:造浪者》取經於現實的幕僚職人工作,但核心是一個理想化的明日,國家正常化的臺灣、併吞危機不存在的臺灣,將可能朝向一個更公平、更美好的社會。問題是,那個更公平、更美好的社會少了甚麼?劇中主角群支持的公正黨,相對是個更政治正確的政黨,儘管仍有為了現實需要妥協之處,但從環保和能源、新住民、從女性到同志等性別議題,公正黨都採取傾向進步的立場。然而,如左派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所言,「無」是一種特別的存在,當你在劇中看得見各種議題百花齊放時,你應該多少會注意到.在《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看不見的是,勞動議題、土地議題等,直接挑戰臺灣政經結構的核心命題,而這些都是當前執政的民進黨,沒辦法妥善解決的尷尬記憶。
省顧臺灣近十年來政治和運動勢力的消長,在馬英九政權的最後時光,2014年的占領立法院運動,是壓倒國民黨統治正當性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在此前,還有臺北士林王家迫遷、苗栗大埔張藥房迫遷等爭議,以及關廠工人臥軌抗爭、國道收費員關廠抗爭、勞工拒砍七天國定假日抗爭等,都各自給了國民黨一記重拳。 (相關報導: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哪位配角演員的演技最神?PTT點名他「演得太寫實」,網刷一排魔性台詞 | 更多文章 )
民進黨在野期間,對上開議題幾乎都是踩支持甚至或多或少協助的立場,勞工被砍掉的七天國定假日,甚至曾在2016年的下半,一度恢復,讓工時短暫降低。然而,極度諷刺的是,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共治期間,第一場爆發的大型抗爭,就是勞工的七天國定假日再度被砍掉,隨後又發生勞動基準法二度修惡的臥軌抗爭。不只勞動政策許多承諾跳票,還發生三次航空業罷工和臺鐵員工依法休假等大規模勞資爭議,黎明幼兒園、南鐵東移、大觀社區等迫遷案也相繼如星星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