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西方人要學好中文那麼難?學者精闢剖析兩種語言讓人驚呼的差異,原來關鍵在這裡!

每種語言都有不同的邏輯,掌握住了將大大提升學習效率。(示意圖/Pexels)

人類能成為「萬物之靈」,「語言」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透過語言,我們累積知識、傳遞文化,逐漸形成多元繽紛的文明體系。研究語言學,從深層的角度看,是對於人類本質的探究;而從務實面,語言學從不同語系的異與同之間找出邏輯與規則,更有助於外語的學習。

在文章開始之前,請先給你自己拍拍手。為什麼?因為你正在進行一件高難度的任務──閱讀中文。

許多正式或非正式的排名中,「漢語 / 中文 / Mandarin」都被列為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光是中文裡的平上去入聲調、同音字、破音字,就已經夠讓外國人頭大了,更別提中文字的一筆一畫,看在他們眼中簡直就是不聽話的外星蚯蚓。

所以我們可以輕鬆流利地使用中文,真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對吧?中文這麼難,是不是顯示我們比外國人聰明呢?

中文學習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是件艱難任務,坊間甚至流傳一則網路謠言,假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義,把中文封為「最難學習的語言」。(圖/黃楷元、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中文學習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是件艱難任務,坊間甚至流傳一則網路謠言,假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義,把中文封為「最難學習的語言」。(圖/黃楷元、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語言沒有難不難 端看找不找得到「開關」

很可惜,不是這樣的。世界上並不存在「最難」的語言。

因為語言的學習困難度是相對的,要看它在族譜上,跟你的「母語」距離遠近而定。

比方說,母語為台語的人學習客家話或是國語,因為同樣是漢語方言,語法結構較相近,就會比較容易;又比如,因為日語在漢字上借用中文字,以日文為母語的人,學習中文字也會比英文為母語的人來得快速。

而且,「母語」的學習,可能根本就沒有「難易度」的問題。

「一個小嬰兒,不管他的血統人種是什麼,你讓他從小聽英語、他就會講英語;從小聽中文、他就會講中文;你讓他在非洲部落長大,他就會說流利的非洲話。」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的林若望所長說,「世界上有 4000 至 6000 種語言,以可能性來說,他可以學會任何一種語言。」

擔任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的林若望,研究語言學已經將近卅年,是國內少數精研「語意學」領域的學者。(圖/張語辰攝,研之有物提供)
擔任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的林若望,研究語言學已經將近卅年,是國內少數精研「語意學」領域的學者。(圖/張語辰攝,研之有物提供)

兩三歲的幼兒認知能力尚未成熟,也許左邊右邊不會區分、加法減法算不清楚,但在母語的掌握度上,卻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四歲以前,我們每個人都當過一段時間的語言天才。這種「奇蹟」的成因,語言學大師 Noam Chomsky 認為,這是嬰兒的「語言本能」,就跟視覺聽覺這些感官能力一樣與生俱來。

不過這樣的語言學習效率,在我們長大後反而不復存在。於是,我們學習外語時,總會有些環節頭痛萬分。可能是背不起來的英文單字、複雜瑣碎的文法問題、或是那些永遠發不標準的西語彈舌音。

林若望認為,我們也許未必能重現嬰幼兒時期的語言學習效率,但只要找到語言學習的某些「開關」,學習外文其實沒有這麼困難。

鏡中倒影:中文與英文的對稱句法結構

林若望先從多數人最熟悉的外文──英文,開始談起。

中文和英文是南轅北轍的兩種語言:拼寫上,中文是表意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聲音上,中文是聲調語言、英文是重音語言。其他還有很多語序和文法上的差異,例如姓名的順序,就剛好相反: (相關報導: 英文版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從4個短句學「逗號」重要性 更多文章

中文的姓名,我們會先講家族姓氏、然後才是個人名字;但英文相反,先名後姓,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多數人被問到這個問題,最先聯想到的答案應該是:「華人的家庭觀念較重,所以家族姓氏放前面;西方社會重視個體,因此反過來。」這說法聽似合理,畢竟語言的確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