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最後的呼籲—備戰是「必」戰,不是「避」戰

2023年1月,國軍在高雄舉行實戰操演。(資料照,美聯社)

我的觀點其實非常淺顯易懂。困難的是擺脫我們滿腦子的慣性思維。      ---------凱因斯

引言:「備戰」之所以「避戰」是荒誕的謬論

台灣島民在兩岸關係的構想裡,難得的共識大概只有希望兩岸不發生戰爭。如何才能不發生戰爭, 主要的論調大概是圍繞「備戰而不求戰」的一些變奏曲。其中,最為「抗中保台」派引為真理的是:台灣必須備戰才能避戰。即使傾向和平交流協商的意見也大都無奈地同意:必須備戰。甚至不殺生的佛門子弟,也抵不過必得備戰的圈套。而很多和平運動的呼籲,大部分也不願或不敢深究到底備戰的意義和實際是什麽,而停留在不戰爭的經濟社會效益,這類明顯的結論。

本文認為:必須對備戰所以避戰的錯誤前提,來個迎頭痛擊,連根拔起。為此略為重溫和平運動及兵家或戰略專家對和/戰的某些論述。従而說明歷史上無論大小國的備戰,從來不曾或不能止戰。甚至「核子恐怖平衡」,只是到目前為止僥倖的特例,隨時可能發生意外。然後,具體分析台海的現狀,指出台灣正在進行的瘋狂備戰,不僅是時空錯亂,無法避戰,而更像是身不由主,隨波逐流,企圖以暴易暴,終將引爆戰爭。最後,呼籲檢驗必須備戰的下意識和慣性思維,及時扭轉盲目步向戰爭的潰勢和宿命。超越戰爭的陰影,想象和平的可能。

和平運動的一些基本看法

由於我和其他許多和平運動者在其他地方,已經對和平運動的訴求及策略多有着墨,在此僅提綱挈領,便於討論。

和平運動的主要訴求有三:

1.  戰爭是人為建搆的社會文化現象,不是自然規律的必然;人與人相處一定會有情感和利益的衝突, 但是,暴力 (尤其是戰爭式的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隨着文明的進步,暴力在家庭,族群,部落,國家等等群體之內多是例外。這是人類的基因和文化為了人類存活延綿的要求。而以戰爭「解決」像國際之間的外部關係,不是什麽「現實主義」聲稱的定理,而是人類愚蠢的慣習。尤其在科技「進步」之後的大量和集體滅亡成為現實,戰爭手段已經沒有任何合理性可言。

2.  暴力無法解決矛盾;衝突無法以戰爭消除;「備戰止戰」 認可暴力,雖非暴力本身,卻是容許暴力的暴力文化。我們成長於這種暴力文化之中,習慣了暴力文化的思維,甚至意識不到暴力文化的存在。所以,談論戰爭的人很多,甚至是絕大多數;探討和平的人很少,極可能是鳳毛麟角;國安專家比比皆是,和平研究曲高和寡;只有預算龐大的國防部,従來沒有見過和平部。討論和/戰問題,卻不知或不曾從意識的高度檢驗習以為常的錯誤前提,看似頭頭是道的論理和結論,其不謬以千里者幾希! (相關報導: 周世瑀觀點:中華民國為戰場,供美軍穿牆的城市戰想定 更多文章

3.  真正持久的和平不是避戰的消極寧靜,而是創造穩定和平的新現實。兩岸的好戰派同時必須了解:和平不只是安靜,不只是安定;和平不是天生,而是人為;和平不是賜予,而是追求;和平不會是自發,而是創造;和平不是順服,而是共榮。不要將思維和想象局限在必須備戰,祈求安寧,安於現狀,容忍矛盾。要從消除矛盾,超越現狀,達到不用暴力支撐的和平。經由真誠的理解,傾聽,對話,超越,不會引發衝突和戰爭,也才是真正避戰,止戰,免戰,去戰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