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競相申請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後,各方評論幾乎都以零和的角度切入,試圖探討在大陸的反對下,我國該如何尋求外部奧援,提升加盟的可行性,卻未曾釜底抽薪思考問題的真正解方:與對岸展開政治溝通,談判達成雙贏的可能性。
從競爭的視角看,兩岸在CPTPP各有其盟友:拉丁美洲國家如墨西哥、智利、祕魯期望藉由大陸入會,與RCEP市場產生連結,東南亞國家如汶萊、馬來西亞則是「一帶一路」戰略路徑國,這些國家在政治立場上均可能較偏向大陸。另方面,日本已明確力挺我國入會,新加坡也表態支持「符合標準的經濟體」,加拿大、澳洲近年與大陸屢有政治及經濟摩擦,越南則在南海與大陸有衝突,均可能成為我國的潛在爭取對象。
每一個國家都擁有「否決權」
然而這些針對各別國家的分析,在CPTPP對於接納新會員採取「共識決」的制度設計下,意義並不大,因為這種做法的反面意涵,就是每一個國家都擁有「否決權」,只要無法爭取到所有既存成員的同意,一切努力都將徒勞無功。因此,兩岸雙方在申請入會的議題上,與其相互阻撓,其實更應思考如何化解彼此之間的僵局,才有可能以互利互惠的方式解決入會爭議,如2001年般的攜手加入WTO。
在CPTPP協議的加入程序中,與WTO一樣是以「經濟體」作為成員資格要求,而不是「國家」,因此大陸反對我國加入的理由並不存在。換言之,兩岸在申請入會的法律面上,均為適格者,此時要考量的,應該是經濟面有無達到協議要求的標準,例如勞權保障、環境保護、智財法規等,以及政治面是否已與對方做好妥善的事前溝通。前者操之在己,後者則操之在彼此的互動。
從非零和的角度思考求同存異
兩岸間的自由貿易市場,在2008年以後曾有一段快速發展期,直到2014年「反服貿」事件爆發後停滯迄今。究其原因,無非是年輕世代唯恐市場開放速度過快,在兩岸經濟實力差距懸殊下,可能對國內部分產業及就業機會產生衝擊,同時在政治上也不信任當時執政的國民黨。
而今我國申請CPTPP可望解決許多困境:首先它跳脫兩岸雙邊談判的框架,走向多邊制度化協議,使吾人不用擔心被「以大吃小」;其次它所要求的「高品質」自由貿易,我國與大陸對比下仍有優勢;最後則是因為由民進黨政府提出申請,可望免除部分國人的隱憂。
與其從「你得就是我失」的零和角度去分析我國可望獲得多少國家支持、為了爭取支持必須付出多少政治或經濟成本,不如從非零和的角度思考如何與大陸求同存異,方能創造雙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民進黨政府應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CPTPP?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