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瀚觀點:大陸台商偷偷選邊站 掀起A股上市熱潮

大陸台商開始選擇將A股作為第一優先考量。(美聯社)

雖然報章媒體不斷強調近期台股再度突破萬點大關,但這個行情能維持多久,非常受到質疑。因為2017年是台股自開市以來,台商首次公開上市(IPO)最冷的一年,全年只有30多家業者在台灣的上市和上櫃市場成功發行。媒體也報導,會計師們紛紛「唱衰」,認為2018年的情況只會比2017年更糟。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少大陸台商開始選擇將A股作為第一優先考量,而不再「鮭魚返鄉」回到台灣證交所,甚至還有一些大型集團考慮從台灣、香港、美國下市,直接改到大陸上市。真可說是「東風壓倒西風」。

台灣人可能情感上很不能接受這一點,在大陸這樣一個金融、外匯都高度被管制,賺了錢要換成美金匯出去都很難的地方,為什麼這麼多大陸台商想要在A股上市?答案基本上,還是為了那個超高的「本益比」(大陸叫做「市盈率」)。

舉例來說,X公司如果決定回台灣上市,他短期內只要能拿到15至20倍的本益比,就算是不錯的成果。但大陸市場資金多、投資管道少,只要能夠納入A股的門檻,無疑就為大量散戶的游離資金找到了出路。如果X公司的體質好一點,要在A股達到40至50倍的本益比,絕非不可能。

所謂的本益比,對廠商來說,不光只是賣股票的時候價格是否划算,而且也影響到公司資金的成本。舉例來說,一家中小企業在台灣的銀行借錢,大概沒有個6-8%的利率、大陸沒有10%-13%的利率,是不好借到錢的。而且銀行有時也會大小眼,小一點的公司跟銀行借錢,那只能用非常機車來形容了。

但這家X公司一旦去A股上市,如果能夠達到25倍的本益比,就能用相當於4%的利率籌到錢。如果有一天X公司股價大漲,本益比上升到了40倍,那X公司相當於就能用2.5%的利率籌到錢。按照大陸銀行利率,上市後光是利息的成本就省了好幾倍之多。

有人可能會疑惑,如此「好康」的事情,台商怎麼現在才想到呢?除了大陸股市這幾年的行情以外,更重要的是,從去年、前年以來,大陸官方對於公司上市的數量,不再如此硬性規定,審查速度大幅加快。所以實務上,從台商申請赴A股上市起算,到真正具體審查之間的「排隊時間」,已從先前的3年以上,有望一下子降到1年左右。這就讓很多業者躍躍欲試了。

上海A股IPO件數暴增,台灣資本市場首當其衝
上海A股IPO件數暴增,台灣資本市場首當其衝

筆者因為在大陸跑業務的關係,需要經常與不同產業的台商接觸。事實上,這一波的台商到大陸上市潮,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經「暗流湧動」,但當時大多數的台商還都是「邊觀望、邊轉型」,慢慢把公司體質和財務,調整到可以準備上市的狀態,但當時真正下定決心要去A股的業者並沒有那麼多。

不過呢,在上海待久了的人就會知道,一些手腳比較快的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財務顧問等,更是老早就把眼光放到這些可以達到上市規模,但還未上市的台商身上。這兩年,光是投資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的A股上市座談會,幾乎可說是每個月,最少都會有好幾場。 (相關報導: 中國的經濟泡沫,可能延燒成「世界經濟大恐慌」嗎?《大前研一全球趨勢洞察》選摘(1) 更多文章

尤其是2016年底蘇州亞翔、2017年艾艾精工等台商成功在A股登陸,在大陸上市的話題,一下子成為商界的熱門焦點。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去年底在成都跟台商座談時,公開提到要幫助台商在A股上市,甚至發展成A股的「台商類股」的說法,更是讓台灣的金融圈嚇出了一身的冷汗。但一個多月以來,蔡政府對此好像都無動於衷,也是讓筆者十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