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及巴西總統魯拉在4月先後訪問中國,馬克宏「不捲入台灣問題、不做美國附庸」的言論引起歐洲與美國的批評,魯拉訪中時,也發表類似的言論,支持中國長期以來的立場,並公開確立巴西與美國的政治距離,但全球媒體沒對此多加報導。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全球經濟活力轉向「全球南方」(global south,開發中國家),魯拉訪中比馬克宏訪中更重要。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馬克宏(Emmanuel Macron)4月訪中比魯拉(Luiz Ignácio Lula da Silva)訪中受到更多關注,這更多是反映國際媒體對北大西洋的頑固偏見,而不是對世界正發生的變化有嶄新且審慎的思考。
馬克宏訪中
《外交政策》指出,馬克宏與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外交幾乎沒有真正的創意,值得進一步探討人們為何懷疑馬克宏與法國似乎長期試圖在世界上獲得更大影響力、與美國保持距離持懷疑態度。

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朱特(Tony Judt)所寫,1940年春天,法國軍隊在面對湧入默茲河(Meuse)的德國裝甲部隊面前崩潰,此後法國再也沒恢復世界領導大國的地位。然而,這沒阻止法國根據對失去這個地位的懷舊感及懊惱感來實施外交政策。
二戰對法國的心理衝擊巨大,法國對東歐的傳統深遠影響已多半消失,法語不再是外交時的預設選項,法國無法說服勝利的同盟國進一步懲罰德國。法國依賴「種族」的支持及容忍,本能地不信任美國及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因為期盼恢復過往的崇高地位,所有政治派別的法國領導人都堅持2種非常老派的世界觀:首先是盡可能長久守住帝國遺跡,這導致法國當局在接受新時代到來之前,在阿爾及利亞(Algeria)及法屬印度支那(Indochina)經歷連續的殖民災難,當時西方國家統治帝國臣民已不再為人接受。
即使從那以後,法國仍難以在非洲放棄一系列新殖民主義關係,儘管每隔幾年就宣布透過軍事參與及深度經濟滲透進行統治及干涉的舊模式已成為過往。《外交政策》指出,這時出現一個鮮明的諷刺:馬克宏訪中後,挑釁地宣布法國不會成為美國的「附庸國」。

另一個傳統的法國策略是致力於曾主宰「舊大陸」(Old Continent)的現實政治(realpolitik)風格,這意味著即使不是完全對抗如今的主導力量,也要不斷在緊張局勢中保持平衡。法國在這方面的做法最與眾不同之處是,二戰後,與法國玩這個遊戲的領導大國是其名義上的盟友美國。
從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到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再到現在的馬克宏,大多數法國總統法試圖與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達成單獨的理解或友好關係,包括蘇聯、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如今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 (相關報導: 習近平的「新秩序」有多迷人?為何馬克宏與魯拉都願意幫他背書 | 更多文章 )
馬克宏投中國所好,並且不出所料地獲得一些商業協議,包括確保中國批准推進大量空中巴士(Airbus)客機的訂單。然而,馬克宏要求習近平思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威脅到歐洲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時,他卻表現出在中國可能武力入侵台灣而導致台海緊張局勢急劇升級之際,願意犧牲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