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癌登資料統計至2019年,臺灣肝癌過早死亡率已經下降了26%,提早達成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之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降低25%之目標,但是晚期和末期病患的比例卻沒有下降,仍然維持在25%左右。此外,在晚期(C期)病患中,存活期只有0.58年,明顯低於國際治療指引中的2年。為了維持台灣在肝癌防治上良好的治療成效,需更加關注晚期肝癌的照護!
去年風傳媒攜手臺灣肝癌醫學會、臺灣肝病醫療策進會、高雄市肝病防治協會,舉辦「超越WHO!2022肝癌防治專家座談會」,邀請邀請健保署、國民健康署、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高嘉宏教授、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教授、台大癌醫中心榮譽院長鄭安理教授、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林錫銘教授、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教授、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等專家學者、病友團體,共商肝病防治強化策略,專家認為,台灣醫療有實力持續超越WHO,並提出3大建言「國家肝病防治政策再升級」、「創新療法導入」、「健保資源合理配置」,盼推進國病防治成效,奠基臺灣醫療新高度,將台灣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塊拼圖補上。
台灣晚期肝癌治療瓶頸 現下標準療法未與國際接軌
台灣全面防治肝癌的政策確實有所成效,然而,去年的會議中專家也坦言「國內晚期肝癌治療表現不佳」,推估與治療藥物選擇因健保關係相對受限有關。目前晚期肝癌健保給付藥物以反應率較低的傳統口服標靶藥為主,未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指引,BCLC)導入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作為標準治療。當時專家的共識為晚期肝癌創新治療,應從優化健保資源配置等面向著手努力,本次風傳媒特別企劃《晚期肝癌防治追蹤專題》並特邀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黃育文組長對此議題推展進度作回應。
健保資源發揮最大值 導入暫時性支付蒐集國內實證數據
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癌症創新治療藥品導入都將遵循醫療科技評估(HTA)與醫療科技再評估(HTR)來確認下一步,行動包括:「限縮或擴大使用範圍」、「維持現有的給付」或「不再給付無效的醫療科技」。黃育文表示「如何讓健保資源發揮最大值確實是一大難題」,自去年已推動「暫時性支付」,針對已獲食藥署核准上市,惟因加速許可,臨床實證資料不足,其療效或安全性具未確定性之新藥,健保署規劃以暫時性支付,搭配風險分擔模式及建置登錄系統,於2年內蒐集我國真實世界實證資料,再評估健保是否持續支付或停止支付。
臨床三期有效藥品已在預備納保排隊序列 不朝向暫時性支付討論
不過,黃育文補充,對於已有臨床三期實證且有相當療效的藥品,像是晚期肝癌合併治療,本來就已經在評估的排隊序列,不朝向暫時性支付討論,但因新藥經費有限,以2023年來說僅19.9億元的額度,必須考量「價與量」,價格必須健保負擔得起,數量得符合經濟效益,在一定預算下讓最有療效且最多數的人受益。接下來,健保署會再與廠商溝通能使用哪一類型風險分擔的模式,讓健保可以負擔得起。
年中力邀專家討論「臨床效益」與「經濟效益」 指引肝癌防治下一步
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經過臨床實證,其治療反應率約30%,相對平均反應率僅有15%的免疫治療,平均存活期也有機會達到2年以上。就晚期肝癌治療的急迫性,黃育文表示,將邀集專家了解在癌症免疫療法(IO)的兩大效益:「臨床效益」與「經濟效益」,待有明確的方向後,將再邀請廠商議價商討。
臺灣是參與全球晚期肝癌合併療法三期臨床試驗(IMbrave150)的17國家之一,多數參與國家在2020年相繼導入此創新療法,相較之下臺灣病友至今仍在等待健保給付,專家擔心未來整體肝病防治表現恐因此落後日、韓等醫療水準相當的國家,黃育文再次重申,食藥署積極核准多元的創新療法,病患不會無藥可用,只是現階段健保需要足夠的預算支撐,在藥品的價與量上都須綜合衡量,會持續與廠商討論風險分擔、暫時性支付等多元模式,使更多肝癌病患受惠。同時黃育文也表達,未來健保署會不斷地優化既有的程序,爭取新的預算。 (相關報導: 切掉19公分肝癌腫瘤和大部分的肝,癌細胞又轉移到肺!北醫教授成功抗癌的4大感觸 | 更多文章 )
最後,黃育文也回應許多專家關心的問題「慢性肝炎的治療總經費有無可能擴增運用至肝癌創新療法的給付?」由於慢性肝炎的治療都是專款專用,新藥的預算僅能定期跟健保會作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