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經脫鉤」新博弈?中國首次調查台灣貿易壁壘

2023年1月,北京一間中日合資的工廠正在加緊趕工。(美聯社)

台灣總統蔡英文外訪過境美國、解放軍環台軍演之後,中國大陸首次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渠道,提出台灣的貿易壁壘問題。

中國商務部4月12日公告稱,即日起對台灣禁止大陸進口的2455項產品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調查應在今年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24年1月12日。

台灣
學者預計,如果兩岸爆發貿易戰,台灣農業將首當其衝。

這一時機被指政治意味濃,公告當天為民進黨提名黨主席賴清德參選總統之日,而調查期限正好落在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一天。

「這一波操作跟政治有密切連動性,如果民進黨選上就跟你全面攤牌,如果是國民黨就緩一點,但還是會施壓。」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對BBC中文說。

「這是很重要的訊號,過去大陸展現出讓利的政治意涵,現在是不准你『吃我的飯砸我的鍋』,既然讓利沒有用就開始檢討不公平貿易,不讓你用這些資源去對抗大陸、買武器。台灣享受巨額順差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以後苦日子會更多了。」

台灣的「壁壘」

台灣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願在"不設前提下"與對岸共同磋商協調。

貿易壁壘是指對外國商品進口所實施的限制,例如關稅,或者補貼、進出口許可等非關稅措施。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台灣採取單方面限制措施,禁止中國大陸多項產品輸入,損害相關產業與企業利益。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4月17日對媒體證實,中國首次透過世界貿易組織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台方已啟動跨部會討論,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OTN)主責。此前,王表示願在「不設前提下」與對岸共同磋商協調。

中國大陸和台灣先後在2001年及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據相關文件,雙方應符合「最惠國待遇」與普遍性的原則,不得對會員有歧視性待遇。

台灣多年來根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對大陸進口產品採取非關稅貿易障礙,至今准許9835項中國農工產品進口,尚未開放之農工產品則有2000多項。比如台灣准許進口各國的蘋果,唯獨大陸蘋果不能進入。

「道理上台灣一定是站不住腳的,確實有歧視性的限制,不符合最惠國待遇原則。」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對BBC中文說。

有資料顯示,2002年大陸物品可進口台灣的比率為75%,如今20年過去了,該比率還是不足80%。相較之下,台灣對美歐的開放比率為97%。

林祖嘉說有關問題存在已久,但兩岸一直拖延不談,「馬英九政府沒有談完,蔡英文政府不想談……這應該在和平的時候提出,現在談只是政治考量,只會讓兩岸關係更緊張。」

二十大後結束「讓利時代」

台灣
台灣花蓮稻田

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伙伴,據台灣經濟部統計,2022年台灣出口有38.8%是到大陸,相比之下去往美國的只有15%;進口方面,台灣有20%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美國只有10.7%。

同一時間,中國大陸也是台灣的最大順差來源地,2022年台灣享受的順差金額高達1565億美元。 (相關報導: 應《紐約時報》之邀,龍應台談「戰爭陰影下的台灣」:解放軍一彈未發,社會已被分裂傷害 更多文章

「經濟上確實不公平,一般正常國家不可能有這樣的順差,」學者陳德昇說。「因為大陸讓利是帶有政治目的,想用經濟利益換取人心,並對台灣構成政策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