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重達8萬噸的太平洋垃圾帶 驚奇出現沿岸生物群集

太平洋中部中途島上,一隻死亡的黑腳信天翁胃裡塞滿塑膠垃圾(美聯社)

科學家發現太平洋垃圾帶出現繁榮的沿岸物種群集,這些小螃蟹和海葵原本生活在數千公里以外的棲地,現在卻出現在太平洋中央的垃圾帶。研究團隊尚未釐清這些沿岸物種如何抵達太平洋中央,也還不確定牠們與開放水域的物種將如何互動。

《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17日刊載的研究報告發現,多年來,其實有數十種沿海的無脊椎生物在「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存活,而且牠們能夠繁殖後代。研究團隊說,他們的發現代表海中的塑膠汙染物或許能創造漂浮的生態系,這種類型的生態系通常無法存在於開放水域裡面。海洋裡的有機物大概花費幾個月至幾年,就可以分解並下沉到海底,相較之下,塑膠碎片則可以在海面漂浮更久,給生物更多機會在開放水域存活、繁衍。

太平洋垃圾帶位於夏威夷與加州之間,面積約160平方公里,垃圾被北太平洋環流(North Pacific Gyre)帶進這塊區域,同時困住垃圾,經年累月形成了巨大的垃圾帶。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之間,研究團隊檢視了105樣來自太平洋垃圾帶的塑膠碎片,他們在這些碎片上頭辨識出484個海洋無脊椎有機體,分屬46個不同的物種,而且其中80%的生物通常在沿海棲地生活(coastal species)。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哈朗姆(Linsey Haram)是國家食品和農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的研究員,她表示在研究團隊檢視的塑膠汙染物當中,有70%都出現了沿海物種,這個比例讓他們非常驚訝,因為團隊原本預期找到更多生活在開放水域的漂泳性物種(pelagic species)。不過哈朗姆指出,他們的確發現許多開放水域物種,「在三分之二的塑膠碎片上,我們同時辨認出兩個群集,他們在競爭空間,不過很有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互動」。

哈朗姆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新物種引進至遠洋區是否會造成影響,她推測:「生物可能會競爭空間,因為這在開放水域裡是非常寶貴的資源,牠們還很可能會競爭食物,也可能以彼此為食。我們很難確切描述會發生什麼事,不過已經看到沿海種的海葵攝食開放水域生物的證據,所以我們知道,沿岸群集和遠洋群集之間的確發生掠食行為。」

研究團隊還沒搞清楚沿海物種如何抵達開放水域,也不了解牠們如何在截然不同的環境生存。牠們可能像搭便車一樣,乘著一小塊塑膠碎片從沿海區域出發,或者牠們有辦法在抵達開放水域之後在新物體上頭定居,這些推論都是未知數。

大量塑膠垃圾未妥善處理 太平洋垃圾帶約有8萬噸塑膠碎片

北太平洋環流是全球最大的環流系統,它促使人類製造的垃圾停留在同一塊水域,變成巨大的垃圾漩渦,這就是太平洋垃圾帶。它的面積大約等同兩個德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集中處,但是將它視為垃圾島是錯誤的想法。 (相關報導: 救救海洋!8000公里征程、180天考驗……法國泳將勒康特橫渡太平洋 呼籲世人正視塑膠污染 更多文章

艾格(Matthias Egger)在荷蘭非營利組織「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負責環境與社會事務,他也是哈朗姆的研究團隊成員,在太平洋垃圾帶用網子蒐集樣本。艾格說:「如果你人就在那裡,你只會看到原始的湛藍海洋。你可以將它想像成夜空:如果晚上你抬頭,會看到白色的小點,那就是你會在垃圾帶看到的景象。小點不是那麼密集,但數量非常多,而且你看得愈久,就會看到愈多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