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底,全國疫情三級警戒持續2個多月後終於鬆綁,民眾在炎炎夏日走出家門,卻發現捷運士林站附近的中正路上整排路樹遭到鋸斷移除,原本綠意盎然的林蔭大道頓時變得光禿禿。原來,為配合台北捷運環狀線北環段工程,光是文林路至中山北路之間的中正路上就有43棵榕樹被砍除,移除比例之高,引發民眾強烈反彈。
無獨有偶,早在今年5月,同樣的標案也曾在中正路與重慶北路交口附近的社正公園、環狀線Y24站預定地點發生砍樹爭議。當時就有台北市議員接獲民眾陳情,發現本該移植的樹木卻遭到連根拔起、砍成數截堆在一旁,質疑捷運局以「移植」之名行「移除」之實。
2021年7月,台北市捷運士林站前中正路上,整排行道樹遭到移除。(林庭葦攝)
「這次路樹被砍掉,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很突兀、很憤怒?因為一夕之間樹就不見了,少了能夠遮蔭和調節氣候的路樹,不論是等公車的人或是附近住戶,都能明顯感覺到天氣變熱。」長期關注士林環境議題的練燕村說,他是公民團體「大雙溪好土聯盟」的代表。
練燕村的家鄰近台北故宮博物院,那裡綠樹蓊鬱、環境清幽,因此他對於行道樹調節氣候、豐富都市生態的功能,深有體會,「至善路這邊有很多樹,每次從市區回到這裡,很明顯感覺到這裡溫度比市區涼快至少1、2度,空氣也比較好。」不過,至善路也正面臨著捷運工程的威脅,該路段19棵老樟樹也難保。
環狀線北環段630棵樹 僅38棵原地保護
今年7月被砍除的行道樹,大多落在捷運淡水線士林站附近,也就是環狀線北環段的Y26站與Y27站之間。北環段西起新北市五股區、蘆洲區,跨越淡水河進入台北市士林區、途經外雙溪故宮博物院,最終與文湖線劍南路站交會轉乘,全長共14.93公里,預計興建12座地下車站。
以淡水河為界,捷運局將北環段全線的「細部設計」分為2個標案,其中位於台北市的「DF117標」就是本次發生砍樹爭議的標案,全長8.43公里,西起社子的社正公園,橫貫士林區一路延伸至大直的捷運劍南路站,其設計內容包含6座地下車站(Y24至Y29站)、數個隧道及逃生豎井。2019年5月10日,台北市捷運局針對此細部設計公開招標,其中DF117標招標金額4.67億元。同年7月19日,南環段、北環段共3個標案,皆由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得標。
捷運環狀線北環段包括社子島社正公園的Y24站,跨過淡水河後到達士林行政中心Y25站,沿著中正路往東即為Y26站(與淡水線士林站交會轉乘)、Y27站,接著到達故宮博物院Y28站、Y29站(與文湖線劍南路站交會轉乘)。(取自台北市捷運局網站)
施工之前,設計廠商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必須事先評估沿線工區將會遇到哪些障礙物,包括地面下的管線以及地面上的路樹、電線桿、電箱等等,並就路樹遷移作業擬定「樹木移植計畫書」,交代移植或砍除樹木的理由──這項作業,也就是砍樹爭議的起源。2020年8月,捷運局公開招標「環狀線台北市區段植栽移植先期工程」(CF693標),並由奐泰營造工程公司得標,金額1090萬元。
然而,沿線受工程影響的630棵行道樹,只有38棵規劃為現地保護,另有高達304棵樹木將被砍除、其餘288棵移植,等於有9成以上的樹木無法就地保留、將近一半的樹木被「判死刑」。目前,預定移除的樹木已有219棵遭砍除,而預定移植的部分則只有29棵完成移植。
台北捷運環狀線北環段工程影響630棵行道樹,有高達304棵樹木將被砍除、其餘288棵移植。(取自北市捷運局網站)
「給老樹求生機會!」逾2000人連署籲暫停砍樹
隨著路樹一棵棵倒下,來自社會大眾的關注也與日俱增。日前,包括社會設計實驗室、芝山岩好土聯盟、大雙溪好土聯盟在內的5個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網路連署,訴求「暫停砍樹-給老樹一個移植的機會!」,截至9月底已有超過2000人超與連署,其中三分之一為士林在地居民。
「把樹砍掉,是一個海綿城市的表徵嗎?」曾至現場召開記者會的台北市議員陳建銘批評,台北市長柯文哲口口聲聲說希望打造「海綿城市」,如今卻活生生砍掉這麼多樹,衝擊居民情感也破壞環境。
對於捷運工程屢屢發生砍樹爭議,台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園藝工程隊隊長胡鴻威坦言:「我們也知道有時候工程單位作業情況不太OK、沒有按照移植作業規範來,已經有發文要求捷運局改善,移植作業規範也有罰則。」
誰是行道樹「生死判官」?捷運局:一切按照法規
630棵行道樹僅38棵「有幸」現地保護,將近一半砍除,這個決策如何產生?
台北市捷運局第一區工程處副處長陳建宏強調,移植移除計畫都經過專家評估規劃。他解釋,按照法規,工程機關會委託專業技術顧問填寫報告,哪些樹要移植、哪些要移除,也會透過公園處詢問需樹單位來媒合移植地點,若不適合移植,就會移除處理。
初步的評估結果出來後,捷運局與公園處呈報至市政府核定,之後請樹木醫院做更細緻的評估,最後,整個計畫再經過樹木保護委員會審查,由公園處同意執行。陳建宏更強調,按目前公園處規定,工程單位並不需要另請樹木醫院來評估,只是顧慮到民眾可能對移除樹木有意見,才又請了第三公正單位「樹木醫院」來做評估。
儘管捷運局搬出樹木醫院的專業意見為自己背書,但台灣樹木醫院樹藝師謝翁維指出,樹木醫院並不清楚捷運局和設計廠商如何評估全線630棵樹木的處置方式,也沒有權力決定哪些樹要遷移、哪些樹能留下,只是應業主要求評估了其中66棵樹。換言之,樹木醫院是在整個移植移除計畫早已核定、動工、引起居民反彈後,才受廠商之託,針對一小部分的樹木撰寫風險評估報告。
謝翁維強調:「這棵樹能不能留在現地,是設計單位的專業、不是我們的專業,因為捷運要怎麼蓋是他們的設計。我們是在知道樹木必須遷移的情況下,單純就這棵樹該『移植』或『移除』這2個選項來選,給出專業的建議。」
控捷運局評估標準不明 民團:缺乏公民參與機制
社會設計實驗室創辦人吳思儒批評,捷運局是在今年7月砍樹引發民眾不滿、市議員陳建銘也前往會勘關切後,才臨時於7月30日、9月2日、9月13日召開說明會,許多民眾3天前才接到通知,根本來不及出席,公民參與機制顯然不及格。
台北市政府捷運局9月13日於士林區福志里里民活動中心召開第三次說明會,與會民眾質疑移除流程和標準不夠公開透明。(取自「路樹去哪了:都市綠化公眾參與平台臉書粉絲專頁」)
「我們不是反捷運,也不是說完全不能動樹,只是你動的理由與說明要清楚。」當天與會的吳思儒說。他強調,若整個評估過程的專家意見夠全面、禁得起檢驗,就應該把專家名單和專家會議的發言公開。
若檢視捷運局於今年8月4日上網公告的植栽移植計畫書,可發現內容著重於「移植」,並未多加詳述那些將被或已遭「移除」的樹木為何有移除的必要?為何無法以移植代替移除?每一棵移除樹木的「死刑判決」,就是一行簡短的備註:「主幹彎曲傾斜、損傷腐朽未癒合」、「病蟲害、根領腐朽」。
「一棵樹固碳固了2、30年,你把它砍掉、焚化,這些二氧化碳不是又釋放回來?」吳思儒說,要不要救一棵樹,市民應該有權利介入,除非它真的病入膏肓。但從這整份報告,看不出來這個評判依據。
「捷運局應該解釋清楚移植和移除的標準到底是什麼!」芝山岩好土聯盟代表周佳君表示,捷運局公開資訊的態度被動,公告的資料也相當難找,「這件事大家已經這麼關注了,捷運局應該把所有相關資訊都公告在網站上、弄一個捷運環狀線路樹專區。」
「不挖捷運都沒事,一挖好像這個樹也有問題、那個樹也非得砍掉不可。如果這些樹真的有那麼多健康和風險問題,那前面的路樹養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周佳君質疑,公園處作為路樹的主管機關,沒能站在保護台北市樹木的立場,檢視捷運局砍掉或遷移這麼多樹木的必要性,反而像是已經接受了「路樹就是要讓步給工程」。
移植存活率低於砍掉復種 樹木媒合平台成效差
「若要移植,技術上當然都可以做到,只是要不要這麼做,是可以討論的。」來到砍樹爭議的現場,樹藝師謝翁維向《新新聞》說明,一棵樹要移植或砍除,必須考量移植後的存活率,以及移植的成本和效益。以一棵主幹傾斜的正榕為例,一旦移植到新地點,樹木的重心就會改變,可能無法像原來那樣扎根站穩,「當然也可以做支架,可是這麼大一棵樹可能重達好幾噸,要鋼構才撐得住,那會花很多錢,這些都是民脂民膏。」
除了成本和效益的考量之外,樹木要移植去何處,也是一大問題。公園處園工隊隊長胡鴻威直言,台北市寸土寸金,不容易找到移植暫放的地點。
2003年台北市首創樹木銀行,全盛時期多達6處,讓因工程遷移、暫無去處的樹木,有臨時安置的地方。然而10幾年過去,隨著台北市土地開發漸趨飽和,樹木銀行陸續關閉;2015年,全台北市最後一個樹木銀行「士林183綠地」關閉前,原本規劃容納174棵的綠地,竟擠了900多棵樹。
台北市於2016年11月將樹木銀行轉型為「樹木媒合平台」,試圖解決安置綠地不足的問題,但截至今年為止,媒合平台僅成功媒合22件。胡鴻威解釋,這是因需樹單位、供樹單位的供需有時間差,或是提供的樹種也未必是人家想要的。
捷運環狀線北環段工程移除大量路樹引發爭議。圖為士林中正路人行道移除樹木痕跡。(林庭葦攝)
愛樹市民喊話:盼程序公開、標準清楚透明
北環線工程已砍除的219棵路樹,已經回不來了,面對逐年擴張的捷運路網和交通建設,該如何避免工程單位濫砍行道樹?周佳君、練燕村和吳思儒都認為,清楚透明的標準、公開程序與公民參與,是化解工程與路樹衝突最重要的解方。
「一棵樹有很多樣的功能,包含文化、情感、教育,所以我們才認為公民需要進場,」吳思儒說,官民之間對路樹評估的期待有落差,「如果只用樹木健康來評斷移除與否,很不合邏輯,因為樹藝師的專業主要是評估樹在現場生長的狀態,但樹木管理卻是一個更大的系統,包含生態、人文、景觀,不能憑單一專業去判斷。」
「我還是希望爭取至善路上這19棵老樟樹可以移植,」練燕村說。他呼籲捷運局「不能什麼事都站在工程至上的角度」,也要考量環境、生態以及居民對路樹的情感,「如果有其他替代方案,就算可能造成生活不便,只要大家有共識願意忍受不便來保留老樹,老樹就有存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