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處於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大流行期間,網路資訊雜亂,民眾不免心生徬徨,心中有許多疑問期待專家能解答。為此,《優活健康網》特別邀請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他同時也是COVID-19專責病房的第一線醫師,來替大家解答疫情關鍵問題。以下是訪談摘要:
感冒和新冠肺炎該如何分辨?
答:有點難分辨,Omicron目前看來成人發燒症狀較少了,但似乎所有症狀會同時發生,例如四肢痠痛、喉嚨痛、頭痛等,是比較明顯的症狀。小朋友和青少年的話則是高燒、腹瀉等症狀較為常見。以上類似症狀,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都應高度懷疑是Omicron。
如何評估台灣疫情發展,何時高峰期到來?
答:根據周圍亞洲國家例如南韓的經驗,Omicron疫情會持續2、3個月,比歐美國家稍久,約15~20%確診人口,以台灣比例來計算約400多萬人,高峰期在單日會破10萬以上。
Omicron有可能二次感染嗎?
答: 當然會。我的看法是,共存不可避免,但在經歷這個過程仍要保持謹慎,例如有些病患就是被病毒選上的人,看起來狀態還好。但X光一照下去整片白色,隔天就猝死,目前新聞上也有例如2歲孩童染病後高燒不退後死亡、BNT打了三劑死亡等例子,每個人體質不同,能夠不感染就不感染,該做的防疫工作做好、三劑疫苗打完,努力把重症率壓到最低。
反覆感染的例子,在加拿大就很顯著,即使染疫痊癒後,可能2、3個月後就再度感染。因為當前疫苗是以原始株為序列,但病毒變異速度太快,疫苗研發速度很難趕上,因此難以達到完全抗感染的效果。「群體免疫」這個說法其實有點被Omicron瓦解,台灣目前的功課就是三劑疫苗打起來,兩劑覆蓋率盡量拉高,減少重症衝擊,再加上大量社區感染混合,變得類似歐美現況。
弱陽性就代表傳染力比較低嗎?
答:弱陽性還是有傳染力,例如你快篩陰性,但你持續出現症狀,那你還是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Ct值30通常是解隔離標準,但如果是感染前期就測出CT值30,可能過幾天就變成20、10,那就有傳染可能,即所謂的「陰轉陽」。
居家隔離時,要如何避免互相感染?
答:確診者若單人一室有獨立衛浴,只需要在送餐時小心避免接觸,相對較為簡單。比較麻煩的是必須共用衛浴的情況,前一人使用完畢時,必須用漂白水針對可能接觸感染的設備,徹底清消1次。靜置1小時以上,再讓下個人使用,會比較安全。
以再次感染的機率來看,原始株為18%、Delt為36%、Omicron則為42%,將近一半的機會再感染,所以同住者要避免互相傳染,最好方式還是徹底隔離。
PCR和快篩的差別是什麼?
答:PCR是黃金診斷標準,從鼻子採取檢體,進行病毒複製,可以清楚看出病毒序列,且複製越多代表病毒濃度越低,有些人可能痊癒了,Ct值是30以上,就代表病毒複製了30多次。但若Ct值若10幾,代表病毒濃度較高。 (相關報導: 0+7今起上路,還能拿居隔單嗎?8大QA看懂新制適用對象、怎麼選,1情況仍可領保險理賠金 | 更多文章 )
快篩則是一種模擬抗體,透過採檢鼻腔的病毒攜帶抗原,透過試劑去吸附接合,快篩上的Control為對照組,Test則為實驗組,若出現兩條線,則Ct值可能在26、27,與線的顏色濃淡無關,只看「有」或「無」。所以快篩很可能會漏掉一些弱陽性的病人。PCR能檢測到的病毒量為快篩的1千到1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