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曾在巴黎索邦大學演講,討論到歐盟主權的概念。在歐盟,這個概念已存在一段時間,一般是使用戰略自主一詞來描述。歐洲議會智庫曾解釋道,此概念基本上表示有歐洲能力自主行動,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可以獨立於其他國家。
馬克宏最近從中國搭機返國時,再次向國際媒體談及此概念。訪談中,他發表了關於台灣的言論,在歐美掀起波瀾。外界對馬克宏所言的理解是他在呼籲歐盟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警告歐洲不要捲入台灣問題的危機。
本週稍早,馬克宏再一次說明他對歐洲主權的願景。週二(4月11日)他在荷蘭海牙演說時,聚焦於戰略自主概念的經濟面向,但他的想法真的能實現嗎?
歐盟在綠色轉型方面依賴中國
馬克宏的經濟主權模型奠基於5大支柱,分別是競爭力、產業政策、市場保護、貿易互惠,以及合作。
他其中一個主要想法是,歐盟應繼續生產具有競爭力、一流的產品,且歐盟內部應密切合作。馬克宏還指出,歐盟有必要有共同的產業政策,在淨零產業、微晶片生產等領域強化市場。此外他還強調,要實現歐洲因應氣候變遷的目標所需要的關鍵技術,應該在歐盟內部生產。
巴塞羅納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柯羅米納(Carme Colomina)告訴DW,現階段這些科技的生產,還有數位、綠能轉型所需的稀土元素,都來自中國。她表示,在應對氣候變遷上,歐盟依賴中國。
為了改變這個事實,歐盟委員會最近提出了新法,管制關鍵原料。這些原料包括風力渦輪機的磁鐵所需的稀土,以及鋰、鈷、製造電池用的鎳、半導體用的矽。針對歐盟委員會的提議,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正在討論。
柯羅米納認可歐盟提出的新策略,但對於這些策略能否夠快、有效地實施,仍然有疑慮。她指出,歐盟現在提出了新策略,但「依賴關係已經存在了」。
歐盟在安全方面依賴美國
戰略自主的概念,還具有安全的面向。早在2017年,馬克宏便在推動設置聯合的歐洲軍事干預部隊、共同的國防預算,以及聯合採取行動的論述。
去年3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過了1個月之際,歐洲領袖再次注意到歐洲主權論。他們公開主張欲強化國防能力,提高自主行動的能力,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各國在北約的義務。自俄烏戰爭爆發至今,歐盟各國的國防支出增加,持續援助武器和彈藥給烏克蘭。
在巴塞羅納國際事務中心的研究員柯羅米納看來,馬克宏其實是最強力促進歐洲國防合作更緊密的領袖之一。她認為,馬克宏把歐洲主權理解為一種手段,促使歐盟得以規劃自己的道路。
不過,德國外交關係理事會的學者塔利斯(Benjamin Tallis)說,馬克宏等人推動的道路不僅不現實,也「非常不受歡迎」。在塔利斯看來,自主這個觀念,在國際政治中是一種「迷思」。他主張,馬克宏真正的想法是「更加自主,不受美國控制」。 (相關報導: 幫馬克宏滅火?德國外長上任後首次訪中,出發前夕表明「歐洲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 | 更多文章 )
塔利斯認為,這種想法對歐洲大陸是危險的:「歐洲確實缺乏防衛自身需要的能力,但也缺乏全球競爭的能力,馬克宏的戰略自治議程似乎暗示的那種能力。」塔利斯告訴DW,理論上歐洲擁有數量可觀的坦克和士兵,但如果歐盟要單打獨鬥,卻缺乏所謂推動戰略的人來促使條件到位。塔利斯還提到美國龐大的核武庫,它一直作為最後的安全保障,威懾其他的核武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