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美國務院更新了官網上描述「台美關係」的事實清單(Fact Sheet),移除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修改了2018年8月31日公布的版本。
相較於舊版開宗明義地表述 —— 美國承認(recognized)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認知(acknowledging)的中國立場是,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以作為台美關係的前提,新版的開頭則強調「作為領先的民主和技術強國(powerhouse),台灣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夥伴」。
經台媒詢問,美國務院以背景說明的方式回覆: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超過40年來,美國的一中政策均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和六項保證。
美方變更兩岸當局都十分在意的關鍵表述,卻堅稱本質不變的態度,讓我想起一樁有趣的新聞。
去年,澳大利亞動保人士與研究者呼籲將「鯊魚攻擊」(Shark Attact)的新聞表述,改為「負面遭遇」(negative encounter),因為在大部分案例中,被鯊魚咬傷屬輕傷,是小鯊魚「用嘴探索」某些東西的天性,而不是想「攻擊」。
美國務院咬了中國一口,這是「探索」新型態的中美台三方關係呢,還是「攻擊」?
澳研究者強調,新聞表述要用「鯊魚攻擊」或「負面遭遇」,取決於傷口嚴重的程度。換言之,到底是「探索」還是「攻擊」,被咬的人說了算,中國若覺得很傷,那就是攻擊,美國務院說的不算。
官網的表述畢竟代表官方態度,與民代生產垃圾法案可不一樣,到底是探索還是攻擊,都得從寬認定,在敏感時機移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表述,就是嗜血攻擊。
在法理上,此舉對台灣也是攻擊,中華民國憲法規範得很清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兩岸在法理上的共同點,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想否認就修憲,制憲,但從來沒有島主做得到。
新版的事實清單,在台美關係裡的「中國」,只是略帶一提「美國長期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沒有中美三公報的內容,等於沒提中國在台美關係裡的正確位置,彷彿是個突兀的存在,感覺美國巴不得不提這個關鍵角色。
「俄烏衝突」世紀大戲,為美國如何利用台灣對付北京提供了一個鮮明的範本,而華盛頓最近在外交與軍事上動作頻頻,行為均指向將台灣「烏克蘭化」。
幫台灣蹭進國際社會
事實清單簡述分為三個部分:經濟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其中,「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是國務院的主要業務範圍。
關於此,清單的表述是: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加入不需要以國家身份(作為會員條件)的國際組織,並鼓勵台灣有意義地參與無法加入的國際組織。
所謂「鼓勵台灣有意義地參與無法加入的國際組織」,對真台獨而言,「有意義地」是「不公平地」的委婉說詞,例如以「觀察員」而非正式成員身份加入聯合國組織。不過,真台獨在台灣都被美國與民進黨聯手埋進土裡了,現在島上已無人批評美國矮化台灣,乖巧得很。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於4月發表了一篇報告「Global Island」,詳述美國應如何將布林肯的想法具體落實,幫助台灣擴大國際參與。
在這篇八成佔比都是廢話的報告裡,最重要的部分是強調幫台灣「實質性」參與國際社會,而不只是「象徵性」,簡言之,就是強化台灣的實質國際影響力。
像立陶宛這種搞「象徵性」意義的例子,不是不行,而是不能當作策略主軸,只能作為鞏固「志同道合」盟友的槓桿,幫台灣擴大「非邦交朋友圈」。
有鑒於中華民國友邦都是小國,該報告主張要幫台灣與中等國家深化實質交往,包含讓台灣與中等國家交流安全議題,以及藉由參與多邊機構,貢獻公共產品,深化經貿與金融往來,在安全與經濟上連結成共同利益網路。
這樣的做法,是服膺華盛頓在台海問題上對抗北京的主要戰略,即以實質性「威懾」維持現狀。只要在國際社會上,台灣的存在不可或缺,北京就不敢訴諸武力。
從「實質性參與」這個思路檢視,即知將事實清單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移除,具體目的是為「台灣國際參與」鋪紅毯,儘可能抵銷北京堅決反對的理據。
該報告還建議美國,在與相關國家雙邊接觸,以及在七國集團和四方會議上,都加入台灣國際參與的議程,以凸顯台灣的重要性,並讓中等國家與台灣的交往司空見慣,促進團結。總言之,就是讓習慣成自然,確保台灣時時刻刻都有抱團取暖的對象,以對北京形成愈來愈大的威懾力量。
美國國務院最新推出的美台關係現況介紹,因取消不支持台獨的字眼而引起風波。(取自美國國務院網站)
不過,在布林肯的一年任期裡,美國雖確實在推動台灣的國際參與,但成效並不好,最近幫台灣蹭進WHA的行動,美方動作也不小,兩個國會都通過了相關法案,也讓義大利,愛爾蘭,丹麥,瑞士,拉脫維亞,斯洛伐克的民代各自演了一齣挺台參與WHA的戲碼,然而,結果仍是失敗。
此外,歐洲若干國家的民代也頻頻訪台,但最終,舞台上最搶眼的還是立陶宛,而其脫軌演出的方法仍無人跟進。
現實是,拜登政府確實想提升台灣的國際參與,但缺乏成效,來來去去的各國民代,都在表演兼討好處,到目前為止,台灣根本談不上什麼「實質性」國際參與。
不過也不能輕視美方的執著,滴水穿石,若不談主權,台灣的對外經貿與部分技術重要性優於烏克蘭,而搞破壞比搞建設容易,美國的破壞工具本已不少,移除了外交文本若干關鍵字後,又增加了不少「兇器」。
賣方決定的軍購與完全支配
事實清單中的每一個部分,都需要台灣的完全配合,以達成美方的完全支配,才有可能對中國大陸形成威懾。
其餘不論,光是最近充滿波折的軍購案,即顯示美國已從烏克蘭經驗獲取靈感,並在對台軍購上完全掌握支配權。
清單表述:基於台灣關係法,美國將使台灣能夠獲得數量足以使其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
在美方強力主導下,台灣防禦戰略已改變,一言以蔽,就是現在烏克蘭需要什麼,將來台灣就需要什麼,如反潛導彈,防空導彈,無人機,水雷,反戰車導彈,「刺針」等等,美方並計畫在台灣儲存大量彈藥軍火,為消耗戰做準備。因此,MH-60R海鷹直升機,M1A2戰車等,一些大型傳統武器,不符合「不對稱作戰」的項目,美方就不賣了。
其實「不對稱作戰」應該買哪些武器,美智庫CSIS去年就給出了具體指南,經俄烏衝突後,現在美國務院只是更積極落實該戰略指南,並添加了「烏克蘭經驗」中證實有效的項目。
除此之外,根據「俄羅斯經驗」,美國防部評估美軍在亞洲的後勤能力不足,於4月向國會提交了「太平洋威懾倡議」 (PDI) ,多要了20%的預算,旨在改善美軍在印太地區的態勢和戰備狀態。
多要的預算具體用在強化物流運輸的後勤能力,提前在「前沿地點」儲備彈藥、燃料、食品和醫療用品,以利美軍補給。所謂前沿地區,是包含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各據點,重點填充關島,與日本,並開發高速支援船,迅速在島嶼間運輸武器與物資。
根據媒體「日經亞洲」的揭露,美國海軍陸戰隊「正著眼於沿著第一島鏈——跨越沖繩、台灣和菲律賓——以一種被稱為遠征先進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的戰爭形式分散部隊。這包括為反艦導彈、防空和情報收集建立臨時集結基地,這些基地僅在短時間內使用,然後再轉移到下一個地點」。
總言之,美方評估,在對中國的軍事對抗形勢中,美國已失去海上優勢,因此後勤補給能力就益發重要,於此,日本扮演關鍵角色,想當然爾地成為美日2+2的主要議題。
此前提過,日前首相安倍近來頻頻投書外媒,反覆呼籲美國將對台政策改為「戰略清晰」,間接顯示了日方希望藉由明確的防衛態勢,提早做好協防準備。
結語
美國在外交與軍事上動作頻頻,顯示國務院「事實清單」的更新,就是為了因應台海衝突所做的準備,不是準備協防,而是準備將中國拖入消耗戰。
移除關鍵表述,有助於在衝突爆發以前,為助台灣拓展國際參與移除絆腳石,以迂迴漸進的方式,凸顯台灣的「主權存在」,兩岸「一邊一國」,以及強化台灣實質的國際影響力。此舉當然對其朋友圈有示範效果,減少美國隊友違反「一中原則」與台灣交往的心理抵觸。
但要說華盛頓正在暗逼北京對台動手,不太現實,因為短期間,美國還遠無法使用對付俄羅斯的手段對付中國,一方面,全面制裁中國也等於西方全面崩潰,另一方面,台灣根本沒準備好打一場烏克蘭式的「炮灰戰」。
正確地說,美國正在鋪陳未來暗逼北京動武的準備工作,在國際社會將台灣放大,形塑台灣軍備以最大化美國套利的空間,只要一切準備就緒,華盛頓就會逼北京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