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能源不安全」時代來臨!在戰爭、疫情及能源轉型三重夾擊下,我們的出路在哪?

當前的能源危機所預示出的轉變,將在2030 年之前把化石燃料佔比削減到 75% 以下(圖/ Chris LeBoutillier @Unsplash)

俄烏戰爭作為歐洲自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不僅劇烈衝擊既有的地緣政治版圖,也深刻地改變全球能源的供需格局。美國能源政策專家博道夫與前白宮副國安顧問歐蘇莉文近日在美國期刊《外交事務》撰文解析,過去18個月期間,國際社會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及能源轉型三重因素夾擊下,能源安全和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如何互相牽動和影響。

美國能源政策專家博道夫(Jason Bordoff)和前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歐蘇莉文(Meghan L. O’Sullivan)10日以「能源不安全時代」(The Age of Energy Insecurity)為題,在美國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共同撰文,針對全球當前面臨的能源問題,做了一番精闢分析。

文章內容指出,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提到「能源安全」一詞就會讓人立刻聯想到19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機,起因分別是1973年由沙烏地阿拉伯主導的石油禁運,以及1979年的伊朗革命。為避免重蹈覆徹,不少傳統觀點認為,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進行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應對氣候變遷,還能終結舊能源秩序帶來的複雜地緣政治問題。

然而,博道夫和歐蘇莉文卻表示,在俄烏戰爭爆發、新冠疫情及能源轉型三重因素影響下,能源安全問題絕不會變成過時的字眼,它仍是未來至關重要的議題。他們強調,在過去18個月內,造成全球能源不安全的因素有三:第一,在日益多極化和碎片化的國際體系中,大國博弈再次回歸;第二,各國積極落實能源供應鏈多元化;第三則是氣候變遷。

大國博弈再現,牽動全球能源安全

他們指出,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再次說明,單一領導人的野心如何為全球廣大人口帶來能源危機,同時也證實大國博弈從未真正結束過。另外,美中日益激烈的競爭也讓全球能源安全走向不穩定。為報復白宮去年對其祭出先進晶片禁令,北京近來擬議限制對美國出口再生能源技術,如果該禁令落實,恐將嚴重衝擊全球再生能源市場。

傳統能源巨擘沙烏地阿拉伯最近也重新調整其立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局勢。面對美國近來逐步減少干涉中東事務,沙烏地阿拉伯一改過往與華盛頓達成「用石油換安全」的共識,拒絕再以符合美國利益的方式調整石油市場供需。相反地,沙國選擇向中國靠攏,並認定俄羅斯仍是石油市場上的重要合作夥伴。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美聯社)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美聯社)

供應鏈本土化,降低市場應對能力

自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和俄軍入侵烏克蘭以來,許多國家正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試圖使其能源供應鏈本土化和多元化,但這也引發新的能源不安全情況。博道夫和歐蘇莉文坦言,相互連結的全球能源體系仍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市場機制也是分配供應的最有效方式。

他們解釋,提高各國能源自主程度,固然能增強各國的復原力,但也可能使它們變得更脆弱。當各國鼓勵國內能源產業自給自足時,這不但會助長保護主義,也讓全球能源市場變得更破碎,進而難以應付由極端氣候和政治動盪造成的市場動盪。 (相關報導: 北海躍升歐洲新興經濟體?《經濟學人》:有望打破德法領導傳統,促使政經中心北移 更多文章

俄烏戰爭下全球油價快速揚升,美國頁岩油商卻無意趁機增產大賺一波。(圖/Magda Ehlers @Pexels)
俄烏戰爭下全球油價快速揚升,美國頁岩油商卻無意趁機增產大賺一波。(圖/Magda Ehlers @Pexels)

氣候變遷成主要威脅

氣候變遷也是未來幾十年全球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脅。博道夫和歐蘇莉説,變暖的水域和嚴重乾旱將使冷卻發電廠、運輸燃料及水力發電變得更加困難。2022年,加州因為乾旱損失了一半的水力發電量,而巴西也面臨類似情況,還因此被迫實施限電。博道夫和歐蘇莉強調,隨著全球減碳風潮盛行,這類事件未來恐怕只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