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爬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內行人破除迷思:做好3點評估,獨攀比團隊登山還安全

你有獨自一人登山過嗎?作者點出獨攀好比是一種生活方式,縱使客觀上存在較多風險,但它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圖/一路報導提供)

獨攀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嗎?獨攀者都很自私?就個人經驗來看,有經規劃的獨攀可能比團隊登山還來得安全、謹慎許多,因此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化解大家對獨攀的迷思......

2020 年初,朋友邀請我參與「眠月線」行程,是我初次體驗離開城市、長時間行走在自然環境的感覺。雖然如今走向更原始林地後,才知道那地方並非「自然」,但它確實開啟了自己對戶外活動的興趣。

愈來愈積極規劃登山行程的我,由於當時在服務業以排班工作為主,總是和身邊喜歡登山的朋友錯開了休假時間,因此,這也造就出我的初期登山經驗多半是以「獨攀」為主。

我的獨攀經驗是採取循序漸進式的:從茶壺山等郊山入門,到加里山、塔曼山、東卯山等中級山作為訓練,然後推進到奇萊南華、玉山前峰、羊頭山、向陽三叉山等高山百岳路線。每一次啟程前,都會徹底研究過交通路況、住宿、天氣、行程路線(GPX、近期的行程紀錄)以及評估自身能力是否可以應付各種風險,從不允許自己越級打怪的方式進行獨攀

我常和朋友說,多虧了這些過往經驗,讓自己的登山知識和能力得以快速成長,同時也更明白自己仍有多項不足之處需待加強,促使我以更謹慎的態度面對每趟行程。當我認為自己可以在照顧好自己之餘,還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時,此刻的我才逐漸踏入「團隊登山」的階段。

獨攀登頂時,將準備好的「登頂罐」與三角點合影。(圖,攝於羊頭山三角點/一路報導提供)
獨攀登頂時,將準備好的「登頂罐」與三角點合影。(圖,攝於羊頭山三角點/一路報導提供)

即便現在愈來愈常和朋友們上山,我心底仍舊嚮往、甚至偶爾還是會為自己安排獨自登山的行程,畢竟「獨攀」對我而言,仍舊是所有登山方式中最能讓我感到放鬆的狀態。

我以為獨攀好比是一種生活方式,縱使客觀上存在較多風險,但它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然而,只要一段時間發生了「獨攀山難事件」,在臺灣的登山社群裡就會掀起一波「獨攀行為正當性」等相關討論。

很多人尚無法認同獨攀行為,這倒無妨,畢竟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價值觀念不盡相同,任何事情肯定會有它支持與反對方。不支持獨攀的原由很多,其中比較難讓我認同的說法是「獨攀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每當看到這樣的觀點時,就會忍不住想要分享自己的獨攀經驗。

由於認知到自己的登山知識與能力都還不夠,因此現階段規劃獨攀行程時,通常都是以平日的大眾路線為主。這麼做的最大好處,是人潮不如假日菜市場,同時也可以享受到獨攀的樂趣。(圖,攝於天池山莊/一路報導提供)
由於認知到自己的登山知識與能力都還不夠,因此現階段規劃獨攀行程時,通常都是以平日的大眾路線為主。這麼做的最大好處,是人潮不如假日菜市場,同時也可以享受到獨攀的樂趣。(圖,攝於天池山莊/一路報導提供)

獨攀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大多數不認同獨攀行為的人,其實都未曾有過獨攀的經驗,他們會藉由想像中的情境,放大檢視獨攀時可能遭遇的危險和恐懼。有些人可能藉由團體登山中的落單(或者說是「被獨攀」)經驗,體驗到一個人行走的過程甚感不安,進而以為獨攀上山時的感受同樣如此。但值得思考的是,人們之所以感到不安,或許和獨攀沒有直接關聯,而是對行程準備或對自身身體認識都還不夠充足。

而在不認同獨攀行為的群體中,有些人會認為獨攀者不負責任的態度,最主要原因都是因為評論者是站在「獨攀者親友」的立場看待這件事情,所以才會說獨攀者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也因為不重視親友的關愛、建議,而認為獨攀者的行為是不負責任與自私的。 (相關報導: 登山小心!碰到「咬人貓」恐讓體內產生灼傷 專家曝2解痛法 更多文章

但就個人經驗上,當自己計劃獨攀時,通常處理態度都是更為謹慎、事前準備也都更加周詳,會做盡一切努力讓自己、也讓身旁在意的人不要擔心。打個比方說,當我參與團體登山時的觀察,主揪或領隊通常都是對行程準備與了解最多者,其餘隊員在大多時候都是處於「跟著走」的角色狀態。然而,當今天只有自己一人登山時,勢必得要一人分飾多角,身兼領隊、嚮導、廚師和醫護員等,才可能為行程中各種風險做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