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是就像一戰前的德國?習近平就像德皇威廉二世?專家深入分析

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慶祝建軍90周年,在內蒙古朱日和基地舉行大閱兵,習近平親自主持(AP)

《外交政策》近日刊文,將當今中國與一戰前的德國進行類比,認為兩者同樣具備迅速的工業化進程和海軍的迅猛擴張,伴隨狂熱的民族主義。

有學者擔心,中國會否像19世紀德國一樣走向軍國主義發動戰爭?對此,分析人士認為,這種類比僅在表面成立,兩者在政治和社會模式有著根本差異,中國比百年前的德國更專制。也有專家指出,中共的民族主義只是「拉大旗作虎皮」,沒有文化和學理的根基。

今日中國vs.威廉德國

最近二十年來,政治和歷史分析人士常將現代中國與19世紀後期到一戰前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國進行比較。

政治分析家、韓國釜山國立大學教授凱利(Robert E. Kelly)認為,學者們頻繁使用這個類比是因為需要社會科學中的類比推理,來提高我們對一個迅速成長的國家的理解和預測。

凱利對美國之音說,「簡單地說,這些類比是很吸引人的,特別是因為我們很難找到跟中國所謂的『和平崛起』的類比,至少到最近,這是中國一直宣稱在追求的。我們用1914年的德國作為類比,部分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其他更適閤中國的比較。」

作此類比的學者們通常認為,與 19 世紀後期的德國一樣,中國崛起迅速但充滿不確定性,它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榮譽;而中國軍隊跟德國當年的普魯士軍隊一樣,是強大的政治參與者;中國也和德國一樣,政府在對社會控制力越來越不穩定的情境下努力保住政治權力。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9月17日刊文,再次喚醒了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中國與一戰前德國的類比,文章認為,相似性的表現之一首先是遲到卻迅速的工業化進程。儘管德國在19世紀工業化落後於英國,但在短短几十年內一躍成為一戰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援引《德國製造》一書,描述廉價的德國商品如何充斥英國市場:德國人工作更辛苦,工作時間更長,工資更低;他們不被允許罷工。

凱利認為,在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的幾十年裡,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國比其鄰國發展得更快、更密集。這種工業化也發生在重工業、化學和科學部門,直接影響了德國的硬實力。

歷史學家羅傑斯(Kirk Rogers)2010年就撰文指出,這種迅速的工業化進程正是由於相似的自上而下的經濟模式。德意志帝國由軍隊主導大部分經濟領域,比如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德國利用煤和鐵資源,建造了位於遭掠奪的魯爾和萊茵河沿岸的軍火工廠;而中國發展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主導經濟,例如,迫使外國公司與一家國有企業合作,迅速竊取西方公司的知識產權。

羅傑斯表示,「兩國政府有著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德國還有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試圖鎮壓任何的群眾叛亂。中國也在做同樣的事。」

史丹福大學資深人文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伯曼(Russell Berman)告訴美國之音,崛起的威廉德國其工業實力的增強更顯著地表現在海軍擴張,就像中國現在在海軍能力上超過美國一樣。而伴隨硬實力增長的是全方位的民族主義狂熱。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讓中俄跳腳、日韓羨慕,東南亞還在觀望—AUKUS的地緣政治五問 更多文章

伯曼說,「像今天的中國一樣,1900 年左右的德國認為自己在文化和科學方面都很優越。德國當時在許多科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正迫切渴望在科學技術領域佔領高地。因此,當時的德國和現在的中國都追求地區甚至全球霸權,而謀求霸權的載體就是軍隊。軍裝在當時的德國無處不在,就像今天解放軍在中國的巨大的影響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