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偏心到什麼地步?總是遭冷落的她崩潰哭訴:明明是四人家庭,但他們仨看起來真幸福

偏心的父母總是相似的,而被冷落的孩子也有各自的苦楚。(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在看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松子的父親帶了禮物回家,當時7歲的松子滿懷期望地伸手去接,父親卻只將皮包扔給松子,拿著禮物上樓了。

松子就那樣看著父親上樓的背影,看著父親把帶回家的禮物送給了臥病在床的妹妹。

「父親只憐愛弱病的久美,而我總是一個人。」

父母能偏心到什麼地步?「明明是四口之家,他們仨看起來真幸福。」

朋友跟我說她從小就知道,父母更偏愛妹妹。

在外讀書時,她扛得住巨大的學業壓力,扛得住沒有朋友的孤獨,但有一天晚上,她看到爸媽把微信群頭像換成了三把牙刷,兩大一小,是爸爸媽媽和妹妹的,沒有自己

那時她備受打擊,自己在宿舍裡邊哭邊說:「他們仨看起來可真幸福啊。」

因為身邊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那種和家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不被關注的感覺,鮮少有人能理解。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會一臉嚮往的說:「 真羨慕你有個妹妹啊!有個伴兒的感覺一定很好吧。 」回答「還好」的時候,連她自己都覺得笑得勉強。

後來長大了才發現,偏心的父母總是相似的,而被冷落的孩子也有各自的苦楚

我們這代人,家裡迎來第二個孩子,通常是比我們小很多。有些是7、8歲的年齡差,有些則更多一些。從弟弟或妹妹出生前開始,媽媽和她肚子裡的小寶寶,就已經成了全家的中心。

而且現在還有一種迷之習慣,很多人會去問老大說:「馬上要有弟弟/妹妹了,開不開心呀?」如果說開心,那麼大家就會報以「這孩子真懂事」的讚許目光,但只要表達出一些不滿,就有可能會被批評,被說小心眼。

但其實作為一個孩子,面臨著要和別人分享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本來就很有理由不開心,就算是和有血緣關係的弟弟/妹妹分享,不開心也沒有什麼錯。大人們在這時多半會安慰說:「都是親生的,大的小的一樣疼啊。」

但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和長大,父母親戚們的偏向開始逐漸顯露出來。一開始可能是一些生活瑣事,比如爸媽一進門會先去抱小朋友,親戚們來串門,一進門的第一句話也是:「小不點兒在哪呢?」

慢慢地,照顧他也成為了你的一部分責任。如果他做錯事,還可能會被說是哥哥/姐姐沒有帶好頭,沒有做好榜樣,或者是你照顧不周;

然而要是你表現得委屈了,或是抱怨幾句,還可能被父母斥責:

「又小心眼兒了吧?」

「你都這麼大了,弟弟/妹妹還小,讓一下他又怎麼了。」

朋友說每到逢年過節,她的父母還會和周圍的親戚朋友驕傲地說:「別看我們家兩個孩子,我們可從來不偏心的。」

當時她只是感覺無話可說。

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偏心?

他還小,你讓一下不行嗎?

我朋友說,她爸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妹妹還小,你讓一下不行嗎?」

父母這輩人,多多少少還是更加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傳統文化中,平輩之間年長的總是要「讓」年紀小的,其實這也沒什麼問題,很多年長的孩子,包括我也認為自己應該讓弟弟妹妹。

這套「大的讓小的」的行為準則會產生代際間的傳遞:我小的時候大家讓著我,我長大後也會讓著比我小的孩子。 (相關報導: 「別人做得到,你怎麼就不行!」台灣父母以為這是在鼓勵孩子,其實根本就是情緒勒索 更多文章

但是,當在只有兩個孩子的小家庭時,常常會有的不公平就是:先出生的孩子沒有哥哥姐姐,沒有體驗過「被讓著」的感覺,而弟弟妹妹一出生就已經是萬千寵愛於一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