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諷刺蔡英文政權的打油歌在網路論壇引起許多爭議,原本以為過完中秋佳節這樣的熱度就會冷卻,但沒想到這段旋律改編自小時候的廣告歌曲至今仍然讓人熱議,可見即使進入網路時代,通俗議易記的大眾文學仍然是庶民抒發的管道。
大眾文學是人民宣洩的出口
接地氣的大眾文學自古以來皆有,原因很簡單因為古代沒有義務教育而文盲居多,但是老百姓對當權者的怒氣卻自古皆然,所以即使敢怒又不能言,易於朗朗上口的文句仍然廣傳於平民百姓與販夫走卒間,構句未必能入大雅之堂,但至少要易懂好記,以往的傳播科技遠不似今日便捷,表達意見不像現在的鍵盤俠一樣,透過打字就能在網路空間中揮灑。
以前連印刷用的紙都是奢侈品,僅有的知識份子又多與當權的官僚集團掛勾而不容易傳達出底層心聲,口耳相傳的方便性與利於廣傳的經濟性,是這種次文化必須的特徵,也因為內容非常實際的反應出人民真實感受而不見容於當時的執政者,反而多以妖言惑眾視之。
後人常言文字獄是統治者進行思想淨化的殘酷手段,但是在古代活字印刷術未盛行前,書籍不是一般普羅大眾能負擔起的,當權者更忌憚的反而是流傳於市井酒肆中的大眾文學,如果沒有扼殺在搖籃中,讓人民周知後可能甚至動搖國本,也因此各種特務機關叢生,一旦如此謠言傳開就會動搖王權,當事人被查獲輕則入獄重則誅連九族,可見其入人之深與移人之速。
筆者最早有印象的大眾文學就是商湯伐夏前早就流傳於百姓的謠言「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句子雖然文謅謅的,但是白話些就是:你夏朝讓我活不下去,大家就一起同歸於盡!
雖然統治階層對於時局的看法與基層百姓未必相同,但是人民的感受可能更直接,太平天國於清朝咸豐年間起事,一開始就聲勢浩大並且獲得百姓支持,長江流域各省甚至整個清朝都為之舉國震動,創立初期的軍事制度八旗綠營早已羸弱不堪,所以太平軍有如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下,年內就攻占南京(後改名為天京)。
但是太平天國的巔峰也僅止於此,不久後就爆發天京之變,諸王自相殘殺,事關大局的戰略角度沒有以消滅清朝為優先反而勇於內鬥,曾經擁護的百姓就有首打油詩描述他們對於太平天國的大局觀「天父殺天兄,江山打不通;長毛非正主,依舊還咸豐」。
當天高皇帝遠的咸豐還在苦惱於如何平定這場百年來未曾遇過的大變時,市井小民早就預測出太平天國終將不能成事的結局。以後的發展也與此相同,歷經近20年後清朝依然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底層人民不會有所謂的戰略觀,但是未曾加工的感受最真實,這件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忽視民眾的看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盧修一駭人聽聞的授課
能夠看到不同的看法得以被尊重實在令人高興,因為這種包容代表台灣的民主政治已經升華到不同層次,讓筆者想起舒爾泰的名言:「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大學時代有幸聽到盧修一老師的課,往日通識課程比起專業課程往往是我們的營養學分,唯獨他在整學期的課堂門庭若市,上課前沒有占位子只有擠到教室外旁聽的份。
當年尚未完全脫離威權統治,盧老師很多講授課內容在當時可謂駭人聽聞,多年以後筆者個人的了解就是人民在憲法保障內都該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他話講的很重因為這是我們的權利,在當時一黨獨大的政治氛圍中仍能仗馬一鳴何其不易。今日已非昔日,只要不涉及毀謗的言論都該受到保護,更何況只是連押韻都做不到的打油詩?目前社會早就民主自由,政黨都已輪替兩回,言論自由更不該倒退至40年前的戒嚴時代。 (相關報導: 鄭宏輝觀點:從高虹安「綠畜事件」,看國會議員的社會責任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關注近代史與戰史和時事的工程人